部分省份博物館開放后展品受到損壞,進行破壞的參觀者當然首先要承擔責任,對他們的行為要進行譴責。這件事反映出部分觀眾道德素質低下,愛護公物意識淡漠,加強教育是關鍵。但是,我們在追究責任的時候,不能把責任全推給觀眾,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在管理上有無漏洞,更不能因噎廢食而倒退回去,應該象鞏漢林講的“還是要加大免費開放的力度”,做到“放而不亂”。
要做到“放而不亂”,首先必須進一步加大免費開放力度,使免費開放“常態化”、制度化。河南的人大代表、中國三峽畫院院長周森說,我認為不僅博物館要免費開放,更多的公共設施都應該免費開放,還要做到常態化,還更多的空間給老百姓。這方面政府應該加大一些投入,增加一些設施,老百姓去看了,觀賞了,審美觀也會提高,綜合素質也會提高。
這一點浙江省以及杭州市做得比較徹底,他們不僅在全國比較早就推行公共設施免費開放,而且使之常態化、日常化,如此一來,觀眾心態也趨于平和,我今天不來可以明天來,犯不著在節假日去人擠人,軋熱鬧。反思某些省份之所以出現損壞博物館展品的事件,原因之一就是平時不免費開放,到節假日集中開放那么幾天,又沒有充分估計到參觀人數,應急措施也不到位,結果老百姓恐怕"過時不候"或擠不進去而蜂涌而至,造成人滿為患。
其次要加強管理。“免費”不是“免責”,不能因為免費開放了而放松了管理。越是免費越是要加強管理,因為參觀的人群增加了,不確定因素也增多了。杭州市在這方面具有經驗:為不與外地游客爭風景資源,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規定每周一向本地居民免費開放,憑市民卡可以自由出入,但同時也規定,每天公園參觀游覽人數最多不能超過3000人,這一方面通過控制和限定時間、人數,可以錯開外地與本地游客的參觀高峰,避免爭奪風景資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限制公園容量,保護自然生態,做到可持續發展。
除了限定每天參觀的總人數外,在每天不同的參觀時段,也可以進行人員分流。來自內蒙古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建議,根據國外的經驗,可以采取部分時間段免費開放,比如說到傍晚的時候免費開放,那個時候能去的人可能不是那么很多;再一個就是有秩序地進入,比如說能進去多少人,就放進去多少人,人多時在外面卡住就是了。杭州的一些圖書館、博物館就是采取這種方式,比如“浙圖”采取憑卡領票,里面的座位滿了,就不發票了,只有騰出一個空位才放入一個人,這樣的管理就比較有序。另外,“浙圖”還采取專業分流的辦法,每周都舉辦不同性質和專業的講座,事先報名或網上領票,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使圖書館的資源充分合理地利用,管理也顯得有條不紊。
當然對觀眾的公德教育也非常重要,要不斷對公眾展開“八榮八恥”教育,各公共設施管理單位也要輔之以賠償制度,要讓“損壞公物可恥”、“損壞公物要賠”的觀念深入人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