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室所繪的柳如是畫像
這其實是一個無關拍賣的話題。在2008年蘇富比春拍的展品上,出現了一幅“河東君初訪半野堂小影”。河東君,就是明清易代之際的奇女子柳如是。她的這幅畫像曾經被影印在陳寅恪先生遺作《柳如是別傳》中,只是其真跡輾轉流傳,蹤影難覓,陳寅恪本人也未能得見。如今畫像重現世間,讓人有驚艷之感。
這本收錄了柳如是畫像的冊頁共十九開,不僅收錄了乾隆年間翰林余秋室(余集,號秋室)的這幅畫、余用隸書抄錄的顧苓《河東君傳》全文、吳榖人的題詞,還有清代程庭鷺摹繪的兩幅柳如是畫像、柳如是《我聞室賸稿》的抄本、柳如是所藏六朝鏡的影印件及多人題跋,是一部有關柳如是的難得的史料。
知名文化出版人陸灝收集了很多有關柳如是的資料,他對早報記者說,余秋室在這幅畫像后有跋語,“真跡余于壬午冬日客金閶見于一友人家,今忽又廿年矣。小窗無事,仍以隸法錄出并為模其遺照于卷首,以為燕塵清話之一助云”,這段文字說明他曾經見過顧苓的《河東君傳》和柳如是像。一直有傳聞說熱衷于畫仕女圖、有“余美人”之稱的余秋室當年未能得中狀元,是因為他繪了柳如是,現在推算下來,余秋室的這幅畫當作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如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說的,“余美人”之未能中狀元,此小像實不任其咎也。
這張尺幅不大的畫像,拍賣估價不高,僅數萬港元。對于拍賣公司來說它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拍品,所以在蘇富比發布的文字信息中對它幾乎沒有提及。但它的重新出現,讓人頗為感慨———那是一種對歷史的斷想,和對我們在時間中已經失去了的某些特質的追思。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受到觸動,這是柳如是名字的由來。這個聰慧的女子淪落風塵,才華橫溢、魄力奇偉,被推為“秦淮八艷”之首,而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后更是“亦有瞠目結舌”之感。柳如是自由地揮灑自己的生命氣場,她為人放達,追求一種獨立的精神。她的畫像和有關她本人的種種故事,其實已經超越史料成為傳奇,寄托著今天的人們無法兌現的情懷。
相關知識:柳如是
柳如是(1618-1664 年)
本姓楊,名影憐,改姓柳,名隱。后改名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又號蘼蕪君,浙江嘉興人,幼年被賣到盛澤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養女。受徐教養,柳詩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作書得虞世南、諸遂良筆法。年稍長,流落青樓。在松江,她以絕世才貌,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相交往,常著儒服男裝,與諸文人縱談時勢,詩歌唱和。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東林領袖、常熟錢謙益與柳如是結秦晉之好。兩人同居絳云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戲稱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勸錢殉節,在刀、繩、水三種死法中選一。錢面有難色,如是奮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錢謙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鄉,郁郁而死。錢氏家族乘機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繯自盡。
柳如是是活動于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后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柳如是幼即聰慧好學,但由于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于江浙金陵之間。由于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后于崇禎十四年她20余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黨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后,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云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云軒是來自柳氏的絳云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占領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后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于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于受柳氏影響,半年后便稱病辭歸。后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并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系。柳氏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后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艷”之首。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艷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后人贊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6年錢謙益去世時,柳如是還不到五十歲,從此,厄運便降臨到柳如是身上。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吮血立下遺囑,然后解下腰間孝帶懸梁自盡,情形極為悲慘。一代風流奇女,香消玉殞,余恨不禁,而此時距錢謙益去世僅兩個月。柳如是死后,不但未能與錢謙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錢家墳地,柳如是的墓在虞山腳下,那是一座孤墳,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點,上面刻有:河東君(柳如是曾自號河東君)。百步之外,錢謙益與原配夫人合葬一墓。陳寅恪先生著有《柳如是別傳》。

清代程庭鷺摹繪的柳如是畫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