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當代最具創新精神的藝術家,吳冠中先生不僅在繪畫創作和藝術理論上影響深遠,而且樹立了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一座豐碑。他的作品曾在大英博物館、巴黎賽紐齊博物館、美國底特律博物館等世界級藝術殿堂展出,他的畫作在蘇富比、嘉士德等國際大拍賣行拍出天價。剛剛揭曉的“2008胡潤當代藝術榜”,吳冠中先生以去年公開拍賣作品的總成交額達3.7億元
名列榜首。同時,他又因系列言論引起美術界大辯論而獲得“2007年度藝術家”稱號。有評價稱,吳冠中是21世紀中國的一個奇跡。而奇跡的是,吳冠中先生卻將他2007年的新作展設在了798這樣一個民間藝術家聚集的藝術園地——畫展不舉辦開幕式、不請領導剪彩、不賣門票,他的行為和藝術又成為人們熱談的話題。吳冠中先生在3月1日新作展上表示:“我覺得我的家還在這里”。
大師來798本身就是行為藝術
3月1日,“吳冠中走進798——2007年新作展”開展當天,吸引了千余名觀眾到場。在觀眾的留言簿上,青年畫家徐人杰寫道:“‘吳冠中走進798’,就是走進民間。無論行為、藝術都是唯一的。展廳里的48件作品,超越了描寫抒情與視覺沖擊的層面,而是一種心肺之言的吶喊和啟迪!這難道不正是令人心動的最真誠的當代藝術嗎?‘吳冠中走進798’就是一個藝術家真性情的亮相?!妗驼嬖?9歲高齡的藝術家拋開了一切顧慮與紛爭,用童真而本源的藝術狀態、用自家的‘一點一畫’深入人生滄桑和生命感悟。他用行動給我們年輕人以支持”。
現場一位觀眾說,憑著吳先生的影響力,如果畫展舉行開幕式,場面一定會恢宏壯觀;如果邀請嘉賓,也肯定會邀到位高權重的領導;如果在畫展期間出售門票,十幾天畫展的門票收入一定可觀。但吳冠中根本不需要,他來798辦三無展覽,本身就是行為藝術。令人佩服。

走進798
找到家的感覺
問起吳冠中先生走進798的初衷,吳先生說,藝術本來就源于生活,源于人民。去798辦展,那就是讓藝術再回到生活中,回到民間去。我上個世紀40年代在巴黎學習的時候,去過蒙馬特高地那個舉世聞名的賣畫廣場。當時我一看啊,全都是賣畫的,很是心痛。不是因為我是巴黎國家美術學院的公費學生,我就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每當看到學院內同學背著畫夾畫箱,似乎覺得他們都是去高地售畫廣場賣畫的。乞丐之群啊,從此我就沒去第二次。但是,前幾年我悄悄去過宋莊,那時候的宋莊好像還有點害怕,不知是什么感覺。我用大衣領子遮著臉,悄悄地看,一樣的荒涼,一樣的冬天。我看了以后也看了幾個畫家,當然每個情況都不一樣,但是我覺得我還在這支隊伍里面,所以在這里做展。那么多的觀眾,那么的熱烈,我覺得我的家還在這里。
袁運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我覺得吳冠中先生始終把自己和群眾放在一起,他的心總是和群眾們很近。他說:“我是一個平民百姓的畫家。”他在這里辦展覽,我覺得他的藝術永遠是和群眾在一起的。
劉巨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先生走進798辦他的2007年作品展,給我感受的第一點就是他的藝術的年輕活力。雖然九十歲,感覺思想像十九歲。他完全活在藝術里。他藝術地生活,他的生活也是藝術。他這種活力不是隨著年齡大而萎縮,而是他隨著年齡的加大,這種活力也在加大。
以藝術為宗教
吳冠中虔誠修道
活力、創新、形美、藝美是吳冠中先生始終不渝的追求。89歲高齡還奮斗不止。在常人看來,他不過年、不過節、不過生日,他的生活幾近苛刻。吳冠中先生卻說:“老年人享清閑的日子我過不來,打牌、下棋我不會,養花養草養寵物我都不感興趣。我用藝術活命?!?BR>
劉巨德:吳冠中先生的時間、他的腦子、他的情感都是處在藝術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平常經常談到他喜歡的敬佩的三個人:一個是魯迅,他喜歡魯迅的那種走向未知的精神;另一個他喜歡的是凡·高,為藝術走向宗教的精神;第三個就是他喜歡石濤,
這個在墨海中與天地往來的精神。所以他走進798辦這樣的展覽,又反映了他的一種年輕人的朝氣、活力和那種對祖國藝術命運關心的一種精神和情感。
袁運甫:吳冠中先生一年到頭沒有停過筆,沒有停過藝術的思考,沒有放棄過把他內心的感受用他的畫筆來表現出來,我覺得365天,他沒有一個時間是停止的。然而,這么一個高齡的著名畫家,對待自己的物質生活是毫無要求,粗茶淡飯,朋友們有時候看不慣這樣,這么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對待自己完全沒有特殊的渴望和要求。他花的力量,付出了辛苦,所以他的藝術成果,都是自己的心血換來的。

藝術是無價的
天價與我無關
“2008胡潤當代藝術榜”3月1日揭曉,吳冠中2007年公開拍賣的作品總成交額超過3.7億元,高居榜首。記者在向吳先生爆料時,吳先生卻說:“藝術是無價的。天價與我無關,都是藏家轉來轉去。好的作品要經得住歷史的考驗。我說過,我要把好的作品留給國家,我一定會兌現。”
袁運甫:吳冠中先生的生活非常簡樸。他住的是普通的單元房子,非常簡單。我們幾次再三地說,吳先生您能不能調整一下。但他說我不需要,我都八十多歲快九十歲的人了,生活對我來說已經是無所謂的了。我覺得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吳先生身上這里又是一種特殊的境界,這種境界是非常值得我們畫界同仁敬仰和學習的。
記者手記:曾多次采訪吳冠中先生。每每經過方莊時,都想起吳先生那個“下蛋的窩,那個誕生作品的基地”。最初走進吳先生簡樸而不藝術的家時,親眼感受了藝術上執著創新、生活上“頑固守舊”的反差。感動迅速形成了一種崇敬——
畫價冠軍的理發館就是小區露天處。圖它省時間,花幾元錢還能聽理發師聊天。吳先生說,以前去理發館要排隊很耽誤時間。后來馬路上冒出很多發廊,不用排隊了,但里面的人的裝束讓他害怕不敢進。后來,小區里有了退休職工的露天理發,十來分鐘解決問題。如今他們的條件改善了,不再露天而有了固定的房子,來這里又快又方便。
吳先生說,早年為了野外寫生不上廁所,他能一天不吃不喝。這習慣現在還保留,中午依然不午睡。當年出去寫生,人們看他的裝束,不是把他當成修雨傘的就當成修鞋的。
有一次,全樓更換新水表,維修工走進吳先生的家,驚嘆:這水泥地板太少見了。
2006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吳冠中先生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許云嫻處長告訴記者:頒授學位典禮12月7日已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因吳先生未能到場,所以,校方就把頒授學位典禮搬到了北京。原來準備在吳先生家頒獎,但看到吳先生的家非常簡樸,考慮到現場效果,就改在了中國大飯店一間小會議室舉行。
吳先生說:“作品表達不好一定要毀,古有‘毀畫三千’的說法?!眳窍壬粷M意的作品曾一次燒毀二百多張,這在別人看來是在燒樓。
吳冠中先生在他的全集自序中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這樣對我說……推翻成見是知識分子的天職,創造新意境、新審美,更是藝術家的身家性命。亦即對后人的全部貢獻?!?BR>
89歲的吳冠中先生以藝術家的身家性命創造新意境、創新審美,他的每一個足印都踩得深深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