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 月,香港佳士得將舉行“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全球首場夜拍;此前,香港蘇富比也宣布,將估價超2.5億港元的現、當代中國藝術品作為春拍重點重磅推出。拍賣界兩巨頭對中國當代藝術品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中國當代藝術自2005年起逐漸升溫,有專家認為,中國當代藝術處在“大躍進時期”。這些通過拍賣、畫廊、海外批量訂單等形式出口的當代藝術品海外戰績究竟如何?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中國當代藝術30%被西方藏家買走
佳士得亞洲區副主席葉正元告訴記者,從香港佳士得2007年拍賣數據看,中國當代藝術成交額達3 億多港元,將近全年交易額的1/6。與其他拍賣種類相比,中國當代藝術品成交率相對更高,雖然這一種類的拍賣是2005年才剛剛設立的。
在香港、倫敦及紐約的拍賣會上,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及其他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受到國際收藏家的垂青。在這些拍賣場上成交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大約有30%左右被西方買家買走,其余多半被收入港臺買家囊中。
中國當代藝術回報率高達三四倍
包括中國當代藝術在內的“亞洲當代藝術”的拍賣成績在近年內積極增長,在2007年香港舉行的秋季拍賣中,這兩項拍賣共取得了7.77億港元的成績,比起2007年春季及2006年秋季分別上升了28%和49%。葉正元分析說,特別是近兩三年,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投資回報率甚至高達三四倍,而且比較穩定。從佳士得統計數據來看,在拍賣會上,成交率平均只有70%,能達到80%就是非常好的成績了,而中國當代藝術成交率往往達到95%,確實驚人。這也是香港佳士得設立“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夜場拍賣的原因。
香港蘇富比2007年秋拍中,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取得了迄今為止在亞洲的最好業績,總拍賣額達到3.37億港元,創歷史最高,大幅超過拍賣前1.56億至2.19億港元的估價。蘇富比北京代表章銳對記者表示,中國當代藝術這個領域的增長讓人始料未及。正如其當代中國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女士此前所說,史無前例的結果,說明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極為龐大,實力超群。之前在紐約蘇富比舉行的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達3800萬美元,比拍賣前估價高出1000萬美元之多。
2001年中國嘉德秋拍時,劉小東的《走神兒》估價只有4萬至5萬元,但卻擺脫不了流拍的命運。2006年在榮寶春拍還是這幅畫,卻拍出88萬元。王沂東的《有這么一個小院》2002年18萬元無人理睬,3年后在嘉德竟拍出192.5萬元。
與幾年前無人問津的狀況相比,如今當代藝術品拍賣行情的確是一熱再熱。
價超百萬美元藝術家中國最多


中央美院人文學院院長趙力認為,從2003年起,全球排名前200位的收藏家都將80%的錢轉向了當代藝術品收藏。在當代藝術拍賣市場中,除英美外,中國已占據第三的位置。時下堪稱中國拍賣市場的繁盛年代,中國當代藝術拍賣近年更是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2006年以來,岳敏君、張曉剛、蔡國強、陳丹青等當代藝術家的重要作品都拍出數千萬的高價,引人矚目。到了2007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呈現超強態勢,成交率、成交額大幅度提升,陳丹青、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靳尚誼、石沖、毛焰、蔡國強、程叢林、羅中立等人均躋身千萬級藝術家行列。
蘇富比拍賣公司將全球藝術品市場上1950年后出生、單件作品成交超過百萬美元的藝術家列了一個名單,其中中國藝術家有9位,占到全球這類藝術家總數的32%,居世界第一。
中國當代藝術
——績優股
藝術與財富總是有著內在同一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個人財富的增長以及市場上經典藝術品的減少,優秀的藝術品價格必然趨于上升。中國藏家在國際拍賣市場上頻頻舉牌,不惜重金將流落異國他鄉的珍品收為己有細心收藏,或者捐贈給國家,使得國際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收藏者和投資人將中國藝術品看成除了中國的股票與房地產之外,第三種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佳工具,是只賺不賠的優質股。所以,近年來在外國投資人眼中,中國當代藝術成為最具投資價值的熱土。
也許有人會說,投資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回報低于炒股,不過長期來看,藝術品投資的平均回報為10%或更高,與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相比相對穩定,而且藝術品投資者所獲得的心理滿足無以計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巨變。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中國經濟的活躍、赴海外藝術家的增加以及一些大型國際展覽的介紹,西方主流投資者對中國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的關注度與投資力度愈來愈高。外國人對帶有中國特色的油畫藝術十分欣賞,在世界范圍內用西方繪畫方式描述中國文化漸成追求的時尚。以西方藝術語言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符號,折射出中國社會的各種形態,使得中國當代作品更易引起西方收藏家的共鳴。眾多西方博物館也開始介入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并且紛紛舉辦中國藝術展,希望在新興藝術市場找到新的活力。這就讓油畫、雕塑、攝影等當代藝術品開始價值回歸。
2007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前6名
畫家 作品 價格 拍賣公司 日期
(萬元人民幣)
岳敏君 處決 4478 倫敦蘇富比 2007-10 -5
曾梵志 協和醫院三聯畫(第二幅) 4116 倫敦菲利浦斯 2007-10-13
岳敏君 希阿島的屠殺 3137 香港蘇富比 2007-10-07
張曉剛 創世紀——一個共和國的誕生 2300 紐約蘇富比 2007-09-20
岳敏君 畫家和他的朋友們 2171 香港佳士得 2007-05-27
張曉剛 同志系列 1879 紐約蘇富比 2007-09-20
2007年佳士得、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成交數據
拍賣場次 成交額 增長率
(億港元)(%)
2007年佳士得全球拍賣亞洲藝術 51 38
(包括亞洲當代藝術、中國二十世
紀藝術等)
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 7.77 49
2007年香港蘇富比春拍 2.14 -
2007年香港蘇富比秋拍 3.37 57.12
國外藝博會售出2/3作品
在剛剛結束的2008西班牙(ARCO)當代藝術展上,北京現在畫廊收獲頗豐。其工作人員李女士介紹說,參展的77件作品售出近2/3。這個藝術展有26年歷史,近年來有超過30個國家、近300家畫廊參與。李女士表示,在參展的亞洲畫廊中,現在畫廊是銷售最好的一個,來自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家的藏家對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興趣濃厚。李博的大件油畫售價在2萬歐元左右,劉若望的雕塑大概每件500歐元,與國內相近的價格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與現在畫廊類似,程昕東藝術空間近年來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其工作人員凡子表示,僅在2007年,他們就參加了巴塞爾國際當代藝術展、俄羅斯國家美術館當代藝術交流、布魯塞爾藝術博覽會等七八個歐美當代藝術博覽。雖然沒有透露具體收益,但她說,頻繁參展和程昕東在北京的第四個空間即將開幕都表明,他們的海外銷售狀況良好。
中國最有身價的當代作品不過200萬美元
亞洲當代藝術“標王”蔡國強說,世界上對中國當代藝術研究還很冷漠。環碧堂畫廊近年頻頻參加國外藝術博覽會,工作人員韓女士表示,在之前的幾次歐洲藝術博覽會上,他們的銷售并不理想,現在還處于開拓市場和擴大影響力階段。其董事長李國勝之前表示,在全球來講,中國當代藝術品剛剛開始受到國際上一些重要藏家的關注,但遠遠不夠。從大環境來說,中國的經濟貿易總額在不斷增長,人民幣升值肯定又會帶來證券、藝術品、房地產市場的大幅度上漲,所以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有前景的,但真正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大師級人物卻幾乎沒有。勢頭很好,一定要想明白了走對了路線。而且藝術市場同證券市場不一樣,證券靠指數說話,藝術品的價值卻有很大的虛擬性和想象空間,中國最有身價的畫家張曉剛單幅作品可以拍到200萬美元,但國際大師的作品可以拍到千萬美元以上。所以,對于中國藝術經營者來說這是具有相當大挑戰性的一件事情。
海外藏家登門求購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西方收藏家有更為敏銳的觸覺。北京千年時間畫廊負責人張永思告訴記者,歐美藏家已初步認清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大牌藝術家的作品將保持天價,投資空間更大的是二三線藝術家的作品。拍賣會已經滿足不了藏家的胃口,他們希望在第一時間占據最有升值空間的作品,擁有優先選擇權。在亞洲和中國各個大拍中,有200個左右的藝術家已初露端倪,有一部分歐美藏家已經瞄準這些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設立藝術顧問,到各地直接購買自己喜愛的藝術品。以張永思自己的經驗而言,在某個重要的個展上可能有這樣的顧問直接找到你,商議購買某個藝術家的作品。
對張永思而言,他也樂于通過這樣的渠道交易,一方面是價格因素,同樣的作品在北京賣20多萬元人民幣,而賣給紐約藏家都能超過兩倍。另外,無需花費參加國外藝術展覽的大筆費用,坐等買家上門,何其方便。
畫家吳歡是吳祖光與新鳳霞之子,他深受外國人青睞的原因是他的“創新”。其獨特的畫作最初引起4位美國人的癡迷,他們追隨他達半個月之久,吃住在一起。一幅畫還沒等完成,美國人就在現場購走。2006年3月底,在意大利第十一屆米蘭國際現代和當代藝術展的“意大利中國年”上,他的畫在展會上排在第一位,參展期間買家絡繹不絕。
2004年,德國人Alexander Ochs在北京798建立了空白空間畫廊,專門經營中國以及其他東亞地區的當代藝術品。Alexander Ochs早在10年前就對中國及東亞地區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了展望。在華期間,Alexander Ochs與一大部分中國當代藝術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通過與大量的美術館、藝術機構和收藏機構的合作將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出國門。其帶著眾多的中國當代藝術品輾轉于各種國際藝術博覽會,同時介紹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加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廣州雙年展、上海雙年展、達卡爾和光州雙年展等大型藝術活動,也將徐冰、方力鈞、楊少斌、宋東、尹秀珍和其他藝術家推薦給像日本福岡藝術博物館、科隆路德威(Ludwig)博物館和柏林的霍夫曼(Hoffmann)等重要的收藏機構。
Alexander Ochs的做法代表了一批對中國當代藝術有敏銳觸覺的外國人,如今他們收購的藏品價值已經成倍增長。他們的這種行為也在不經意間提高了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為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的蓬勃發展埋下了伏筆。
油畫出口年創40億
當然,除了高居廟堂的藝術家作品外,中國的藝術品出口還有另外的形式——油畫加工、收購、出口產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深圳大芬村。它不僅是“中國油畫第一村”,甚至也成為世界三大油畫出口基地之一。消息人士透露,近年來,其油畫年出口總額超過40億元,占全球近70%的油畫市場份額。
大芬村改變了傳統油畫的創作方式,將個人的創作變成了流水線式的集體創作,把藝術品創作變成了生產加工,以此批量生產。從油畫、畫框的生產,到油畫原料、畫框木材的供應,再到油畫產品的托運、快遞,大芬村油畫產業鏈條已十分完備。
李國興從2002年起就在大芬村搞美術產業,據他了解,大芬村現有畫師近2萬名,大小油畫個人工作室和油畫作坊700多家,平均每家每年出口的運輸費就達40萬元。他介紹說,大芬村的油畫有40%左右銷售到歐美市場,30%銷往亞洲國家。
雖然被稱為當代裝飾品的“行畫”,但是其價值不可小覷。以一幅煙盒大小的小畫為例,出口每幅5美元,其中1美元就是純利潤,這樣規格的畫一個成手畫工每天能加工二三十張。當然,這里出口的最貴油畫也能達到5000美元一張,其他好一些的作品也平均在1000多美元左右;另外500美元以下的畫占總出口量的40%;普通價位的占40%左右。
從2002年以后,大芬村的油畫出口產業以每年翻兩倍的速度發展。李國興介紹說,每年40億元的收入除了30%左右的費用外,純收益將近30億元。這種有驚人利潤的產業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在深圳萌芽,當時內地低廉的成本吸引了香港的商品畫商,在這里建立了油畫基地,也把與歐美市場的聯系帶到了這里。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大芬”成了一個品牌,來自海外的畫商自動上門,海外訂單源源不斷,現在,除了歐美等傳統市場外,大芬村甚至開拓了中東等新興市場。
現在,在廈門、浙江等地,類似大芬村的美術基地也在迅速發展,中國的藝術品以各種形式占據著海外市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