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師曾書畫、張越塵刻銅的墨盒
我國刻銅藝術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的青銅器上,就鏨刻有精致的線條和銘文,唐宋時代金銀器皿上的鏨花也留下刻銅藝術薪火傳承的痕跡,至清代中晚期,當鏨刻的火種濺落在銅墨盒上時,刻銅墨盒一如東風夜放花千樹,終于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光芒。
墨盒的產生,大抵源于方便科舉考試。據趙汝珍《古玩指南》記載:“相傳一士人入試,閨人以攜硯不便,漬墨于脂,盛以粉奩。”后來,市面上就出現了銅墨盒,至同治年間,陳寅生首次將刻銅藝術施于墨盒,其“蓋上或鐫篆楷,或鏤花木,字有作蠅頭楷者,如蘭亭敘如柏廬家訓”。方便實用的器物與精妙的工藝相結合,立刻贏得了文人士子的喜愛,銅墨盒憑借輕巧靈便、保持墨色滑潤和黑亮的優勢,一度超過石硯成為當時商界賬房、私塾學堂、文人墨客桌上的必備之物。連歷來備受文人推崇的端硯,也嘗到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滋味,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后,由于自來水筆的流行,墨盒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刻銅墨盒近年受到收藏界青睞,當然有其自身的魅力。從材質上看,有紫銅、黃銅、白銅、純銀、黃銅鍍銀之分。從形態上看,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八角形、扇形、菱形、雙環形、樹葉形、鐘形、書卷形、古琴形等多種形態。從大小看,既有直徑達20厘米的“巨無霸”,也有小僅1厘米的袖珍墨盒。
刻銅墨盒的圖案、文字,更是讓人把玩不已,嘆賞再三。盒面圖案以書畫為主圖的,四周配以紋飾,紋飾多為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等。盒面圖案為繪畫的,基本為中國畫。畫面多為寫意風格,也有工筆畫,但都以線條為中心,通過刀刻深淺、粗細的變化,勾勒物象,刻畫形象。繪畫題材多種多樣,包括人物、花卉、鳥蟲魚獸、清供、博古、山水、亭臺樓閣等。繪畫寓意或吉祥美滿,或清雅高潔,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審美習慣。以書法為主題的,以楷書、行楷、行書、隸書居多。書法內容有名言警句、詩詞文賦等,包括從僅有幾個字的警語、幾十字的律詩絕句,到數百字的文賦名篇,豐富多彩。中國古代詩文名篇,以《蘭亭序》、《桃花源記》、《歸去來辭》、《岳陽樓記》、《赤壁賦》、《出師表》、《滕王閣序》、《長恨歌》等較為常見。
刻銅墨盒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還表現在與名家名人聯系甚多上。除陳寅生外,清末民初曾產生過張越丞、姚華等刻銅大家,他們的作品書畫俱佳,意境清雅高妙。而陳師曾、齊白石、陳半丁等一大批書畫名家和普通書畫家也都雅好此道,或親自操刀,或為名家提供畫稿。魯迅先生曾對張壽丞所刻墨盒愛不釋手,購回后置于案頭,閑時把玩。毛澤東生前也喜用銅墨盒,那只墨盒上面刻的是清代狀元王壽彭恭錄的蠅頭小楷《朱柏廬家訓》。刻銅墨盒還曾被普遍當作表達友情、親情甚至愛情的饋贈品,也曾作為嘉獎品、紀念品而被公私機構所青睞。事實上,每方銅墨盒都攜帶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收藏者賞玩之時,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澡雪精神,陶冶情操,樂趣多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