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藝術品收藏中的“新股發行”
古代藝術品收藏中的“新股發行”
古代藝術品收藏中的“新股發行”
古代藝術品也有“新股發行”?對于古代藝術品來說,會有“新”東西加入到原來的收藏領域內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同的領域,“新股發行”對原先的藝術品價格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數十元買900年前的瓷器?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古代陶瓷的收藏。新加入收藏圈子的人,遇到一個情況,可能會感到非常困惑,那就是:有時候,你花費大約數十元人民幣,就可以在古董攤上買到一件略有瑕疵的、宋代景德鎮窯的青白瓷碗,是真品,不是贗品。收藏者可能無論如何想不通,為什么數十元就可以購買到900年前的古董,而且是宋代一流窯口的古董?原因就在于,這個領域內不僅此類古董存世量大,而且不時會出現大量的“新發行股票”,譬如說,一艘宋代沉船的出現,就會帶來少則數萬件宋代瓷器并拋向市場——主要是東南亞沿海一帶發現的宋代商業沉船。此中,景德鎮窯的青白瓷碗往往是最大宗的商品。所以,一般品質的宋代青白瓷碗,雖然具有900年的“身份”,但是由于“新股發行”太多——而且未來還有可能不斷地增加,所以其市場價格,就會到達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低廉程度。
當然,即便如此,青白瓷碗的贗品依然大量存在。因為造假的技術難度和成本實在不高。
昂貴汝窯“珍稀性”大打折扣?
與此類似的事情,就是中國北宋最昂貴的汝窯,20年前,專業人士都知道關于汝窯的基本常識,那就是:汝窯中宮廷定制的產品,全世界只有大約76件左右。任何一件的價格都是天價。但是,隨著考古發現了汝窯的窯址,數萬件窯址標本出現,這使得汝窯概念中的“珍稀性”立即被稀釋,神秘感也立即消失。窯址發現——這種“新股發行”即便沒有瓷器的完整品,而且大多數發現的瓷器標本沒有“進入市場”,但是其巨大數量的存在,足以令市場感到無比擔心。
事實上,古代陶瓷領域,是最容易受到“新股發行”影響的古代藝術品領域,因為其出土物物品,非常可能保存了完好的姿態,與傳世品毫無差別。
古代書畫的“新股發行”
古代書畫在這個方面,則對“考古發掘”這種“新股發行”具備良好的抵抗性,最近50年來,數以萬計的考古發掘中,只有不到5次發現了古代書畫可以出土——其余都在地下被腐蝕了。
那么,古代書畫是否就基本沒有“新股發行”了呢?
非也。
古代書畫的“新股發行”,是采用另外一個渠道進行的,那就是,在存世上百萬件古代書畫作品中,由專家、收藏家不斷地“發掘”——這個工作的性質非常類似于考古發掘——過去沒有發現的古代書畫珍品。
事實上,只要審視收藏的歷史,就會發現,一直存在兩種收藏研究渠道。
一種渠道,可以稱之為“這瓶水倒入那瓶水”,也就是說,收藏家從其他收藏家手中購買已經獲得公認的藝術品。這種收藏類型,注重“保存與發揚”,但是對于整個藝術品的寶庫來說,這種收藏沒有為知識寶庫增加任何“實體”新知識,只是把已經公認的藏品,變成他的藏品。
另一種渠道,就是我們標題上說的“新股發行”。收藏家和學者,在現有知識寶庫之外,發現了新的藝術品。如果說,“這瓶水倒入那瓶水”的收藏方式,有金錢和好的顧問就可以達到(譬如說我們都知道的臺灣地區的某位大收藏家)。第二種渠道的收藏,則必須要有第一流的知識作為保障。簡單地說,需要收藏者有“發行新股”的能力。
古代和現當代的“新股發行”人
事實上,文化史的長期評價,始終重視“發行新股”這一種類型的收藏。古代的例子,可以舉董其昌。到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明代晚期的書畫家、鑒定家董其昌,有過不少失誤的鑒定,甚至還有學者專門討論他這種失誤。但是需要注意到,在那個古代藝術品知識極度迷失的年代,董其昌以其知識和膽略,對很多行將滅絕的藝術品,給與題跋和鑒定,使得很多藝術品,由于董其昌題跋的存在,而不至于滅絕——這就是董其昌地位始終很高的重要原因。今天可以看到的很多900年前一流的繪畫,第一個保存下來的題跋,是350年前的董其昌。董其昌在他那個年代,做的事情,其實就是對當時很多“光頭光腦”、毫無流傳經歷的藝術品做鑒定。在那個時代,他就是“新股發行”人。
現當代,古代書畫研究領域內的一流學者,他們難以被取代的成績,依然體現在“新股發行”方面。
列舉一下,我們可以看到,謝稚柳發現了《雪竹圖》、王詵的《水墨本煙江疊嶂圖》,徐邦達發現了郭熙的《窠石平遠圖》等、王己千發現并收藏了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郭熙的《秋山行旅圖》,傅熹年在弗瑞爾美術館,發現了南宋夏圭的《洞庭秋月圖》,英國的韋陀教授,在賓西法尼亞大學美術館,發現了北宋易元吉的《桃竹鵓鴿圖》,美國的高居翰教授,在日本發現并收藏了馬遠的《山水軸》(現在收藏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物館),班宗華教授發現了劉松年《溪山雪意圖》等等。這些學者,固然有學術上的重要貢獻,但是他們在“實踐”上,把這些前人忽視、誤解的名跡,再次搬上了藝術史舞臺,這些是歷史性的貢獻,這些行為的效果,非常類似“新股發行”。一些重要的古畫商(靳伯聲、孫伯淵、錢鏡塘),都在這個方向上有所成就。這些成績,其實是他們無法被取代、被抹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為什么這樣說呢?
藝術收藏的社會作用,是為社會保存歷史文化實體,使得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實體,從藝術這個角度,了解過去人類文明的程度。由于藝術與科學不一樣,前人的藝術成就,后人可能無法超越,因此,收藏家也可能保存了歷史上最有成就的藝術品——也就是人類歷史上的航天飛機(最高成就)。這也是藝術收藏不同于科學發展的環節。
歷史上很多重要的藝術品,可能已經被混淆在了大堆次級藝術品中,由于一流學者、收藏家的“發掘”,重要藝術品重新被確認,豐富了人們對過去的人類最輝煌的藝術品的認識,這些學者、收藏家、畫商的功勞,是難以抹殺的。
一般的收藏者要走出“印章”誤區
對于一般的收藏者來說,似乎更加喜歡看到那些“流傳有序”的藝術品,因為那上面布滿了收藏印。其實,我們認可古代藝術品的根本原因,是其本身的價值,而不是歷代收藏的過程。這些“新發現”的古代藝術品,上面也許沒有很多收藏印,但是想到這些藝術品,是在沒有特殊標志的情況下被保存下來,難道不是更加體現了漢文化對于古代藝術品的尊重嗎?沒有被歷史上無知畫商“污染”過的藝術品,難道不是更加可貴嗎?
如果不使用淺白的“發行新股”來描述這些貢獻,而是使用文學詞匯,那就是:這些發現,其實是喚醒了已經被湮滅在“浩如煙海”的存世繪畫中的、人類歷史上最寶貴的精靈。
這些精靈,會在未來世界中,一直展示著人類的智慧。
古代書畫中的“新股”彌足珍貴
回到文章的開始,“新股發行”會像古代陶瓷一樣,對古代書畫的價格產生重大影響嗎?不會的,因為“新股發行”的數量不一樣。
對于古代陶瓷來說,“新股發行”可能一次性超越存世所有“流通股”,那是非常可怕的。
對于古代繪畫來說,全世界所有專家50年來。發現的“新股票”,占原來存世量的5%都不到,這種發現,對價格可能是一種推動作用——因為可以流通的古代書畫如果太少,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些古代書畫的價格——今天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勢頭,明代最好的書畫,市場價格居然與宋代最好的書畫相當、甚至超越,這難道不奇怪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