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要內容:2008年3月7日開始到4月20日落幕的第12屆休斯敦攝影節,設定“中國:轉型”為主題,有意反潮流,把觀察中國攝影的時間跨度大幅拉開,把中國攝影事項從1934年說起,而且給出70多年的時間來詳加展現。
2006年,休斯敦攝影節在北京搬用該攝影節的品牌項目“專家見面會”,為急于走出國門的焦慮的中國攝影家們作專家咨詢。不料此善舉卻引發了過于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反彈。盡管如此,但這并沒有阻止攝影節的兩位負責人鮑德溫(FrederickBaldwin)與瓦曲絲(WandyWatriss)要把中國作為2008年第12屆休斯敦攝影節的主題的決心與熱情。
今年3月7日開始到4月20日落幕的第12屆休斯敦攝影節,設定“中國:轉型”為主題,將以舉辦總題目為“來自中國的攝影:1934-2008”的大展,作為今年攝影節的主打內容。大展包括的中國攝影展多達十幾個,共邀請四十多位中國藝術家、學者與策展人與會,更有一番熱烈交流景象。
當今中國藝術受到西方熱捧,而且非“當代”不行,非“當代”沒有媒介效應,勢同“當代”專制。但此次休斯敦攝影節卻有意反潮流,把觀察中國攝影的時間跨度大幅拉開,把中國攝影事項從1934年說起,而且給出70多年的時間來詳加展現,確是非同凡響。兩位負責人說起,在確定主題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現在西方的藝術界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過于粗糙,沒有耐心作仔細梳理,不關心發生與產生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上下文。因此,這次攝影節的策劃動機,就是要在這方面對于世界有所提醒,展現他們自身對于中國攝影的認識與歷史判斷,并以此向世界提示,中國的當代攝影是如何步步走來,其間艱苦與成就可是其來有自。而且,他們眼中的“當代攝影”并不褊狹、執著于國際藝術界與資本市場早早寵幸有加的“觀念攝影”,而是兼收并蓄,包容紀實與觀念兩個陣營的各方攝影家。兩位負責人多次飛來中國,奔波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收集材料、挑選攝影家、與中國的專業人士反復討論才確定今次攝影節主題。
大展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一,民族志、報道攝影與宣傳(1934-1975);二,獨立紀實攝影(1985-2008);三,觀念與導演攝影(1993-2008),四,當代視野(1999-2008)。在第一部分,展出了民族志攝影家莊學本拍攝于1934年到1949年間的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影像、中共攝影家沙飛拍攝的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照片以及翁乃強、曉莊、王世龍等三人自1949年到“文革”結束時拍攝的作品。這部分作品多是為國家宣傳媒介拍攝,體現了當時的宣傳要求與意識形態美學觀。第二部分集中介紹開放以后涌現的獨立紀實攝影探索,包括了自由攝影家吳家林、呂楠與黎朗三人的作品。第三部分由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的張黎策劃,推出活躍于民間攝影雜志《新攝影》(1995-1996)的攝影家當時作品。第四部分展現了活潑多元的當代景觀,尤其是努力拉拔女性藝術家,計有邢丹文、孫國娟、陳羚陽等多位女藝術家參展。此外,還有白宜洛、蒼鑫、曾翰、姚璐、王川等新人與資深藝術家參展。攝影節還將于3月12日在休斯敦美術館舉辦研討會,邀請筆者與蔡濤作主旨報告并展開討論互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