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敲開攝影藝術投資的門
如何敲開攝影藝術投資的門
如何敲開攝影藝術投資的門
編者按:從2006年開始,關于下一波藝術品大規模增值的說法,攝影作品一直被囊括其中。攝影作品的價格是否會迎來同當代油畫一樣的飛躍式發展?本報特邀長期關注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發展的策展人張黎,為你解開攝影藝術投資謎題。
攝影作品真的是藝術品投資領域最后一支原始股嗎?
自2005年以來,在當代油畫價格井噴式增長的刺激下,攝影作品受到關注是很自然的。在國際上,攝影作品早已作為當代藝術一個極為重要的媒介,進入了頂尖的當代藝術品市場。國內的當代攝影發展也歷經了十幾年的積累和演變,變得相對成熟和完備,在國際上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整體上,中國藝術家的創作還處于上升期,加之國內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剩余資金對多種投資方向的要求,都使得人們有理由認為攝影市場將迎來一個大發展。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這種狀況并未像人們預計的那樣快發生,或者說攝影作品的市場表現并沒有想象的那樣瘋狂。首要原因就是攝影作品自身的技術特點和藝術特征。攝影作品的可復制性及材質相對于珠寶、古玩等等給人實際擁有的感覺少。
急于下手、盲目交易是藝術品投資的最大忌諱,在你買入第一張攝影作品前,投資入門幾件事須“早知道”。
攝影作品:收藏特殊審美意味的理念
從鑒賞和收藏角度講,攝影的特點,直接影響了對攝影藝術作品的收藏和投資。首先,常規性的攝影作品直接得自于照相機和感光材料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而非直接出自藝術家手中的畫筆和刀斧。在當代藝術中,攝影只是一種得到形象的手段,很大程度上對攝影作品的收藏并不是對藝術家的手工勞動或者某種材質的收藏,而更多是對它特殊的審美意象和理念的收藏,這種審美價值更為抽象和單純,對這樣的作品的收藏顯得更為純粹。
在這種意義上,攝影作品更多地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二戰”以后出生的新一代收藏者的青睞,以此顯示他們新穎的思想和領先潮流的品位。同時自1980年代開始,從藝術創作和學術思想上,攝影藝術真正被引入了當代藝術最前沿的地帶,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傳統攝影藝術的發展軌跡,而進入一個更開放、更自由、更多樣化的局面,遍及歐美和亞洲的攝影熱大大地助長了攝影市場和收藏的繁榮。
攝影作品的版本分類
由于攝影作品的技術特性,“原作”并非唯一。不過當代攝影作品借鑒了版畫制作中限量的辦法,使其數量保持在一個能夠控制的范圍之內。有的藝術家每張作品只制作一張,有的藝術家對數量不加限制,數量與藝術家的創作手法、作品推廣方式有關。目前市場上的攝影作品編號一般在20個之內居多,有的藝術家會額外制作一至兩張AP版(Artist Prove,藝術家測試版)。另外一種現象是同一作品有大小兩種尺寸,或者大中小三種尺寸,分別都有各自的限量編號,以適應不同的收藏需求。從作品本身來看,藝術家應該確定何種尺寸能夠最好地將作品呈現出來。藝術家在作品上簽署的完整的作品信息應該包括:作品題目,材質與技術,尺寸,創作年代,限量編號,作者簽名。有的藝術家將這些內容在另外的紙張上簽署,附加在作品上,也有相同的功效。
材料和技術規定
攝影作品的材料和技術規定性很強,專業化程度很高,不同種類的照片有不同的特定要求。傳統黑白照片從材質上要求為紙基紙銀鹽工藝,區別于1980年代之后出現的涂塑相紙(RC相紙)。現代意義的彩色照片誕生在二戰前后,相紙采用染料著色,保存年限受到制約。國內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引進了彩色激光輸出技術,完全支持了藝術家在電腦上將圖像進行再創作,促進了當代攝影多元化的發展。
2000年以后,彩色噴墨打印技術趨于成熟,已經逐漸形成了取代彩色相紙的趨勢。噴墨打印技術除了具備數碼照片的各種優點外,還有如下一些特點:一是保存時間更長,黑白照片可平均保存200年,彩色照片可以保存100年;二是材質選擇多種多樣,從光滑平面到各種肌理、薄厚、質地的紙張甚至布匹和其他材料,都可以采用噴墨技術;第三,低污染和低能耗,符合環保的要求。對收藏家來說,彩色噴墨技術制作的照片應該確保使用的是無酸紙張,采用專業級設備輸出,并且應是在有經驗的技師認真嚴謹的監督下進行,按照嚴格的收藏級別制作要求去制作,最好能得到該制作公司關于質量的保證,必要的話還要有作者和權威機構出具的原作證明。
裝裱和保存
攝影作品一般要求采用無酸的博物館卡板裝裱,木框也要經過無酸處理。為了延長保存壽命,最好采用防紫外線的玻璃,有條件的應采用無紫外線的光源,避免短時間內環境的溫、濕度變化過大,盡量在恒溫恒濕條件下保存,盡量避免日光、灰塵及與化學物質的接觸。如果無法做到恒溫恒濕。運輸時要盡量避免將作品卷起,應該連同裝裱的鏡框密封包裝后放入專門制作的木箱中運輸。
歷史價值在攝影藝術中的作用
攝影的收藏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照片所具有的歷史價值,畢竟攝影是一種能使人們較為客觀地回眸逝去時光的一個主要手段。早期杰出的攝影師在作品中顯示了他們卓越的才能,留下無數攝影史中的杰作,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影像傳統和風格流派。然而隨著社會思想文化的變遷,藝術創作的方式和傾向發生了變化。進入21世紀,人們已經不太注重各種媒介傳統的規定性,而是將各種媒介平等地視為為當代藝術服務的技術手段。這種傾向使得人們已經不會計較攝影作品中藝術家手工勞動的多少,以及稀缺性和唯一性等因素,而是專注于他們新穎、大膽和獨特的創造。
市場表現活躍的中外藝術家
從攝影作品拍賣紀錄來看,紀錄最高者大多由占據攝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杰作所保持。在2006年的拍賣中,美國攝影家Edward Steichen的作品《池塘月光》創造了攝影作品的拍賣紀錄,這件1904年在紐約長島拍攝的作品,是Steichen早期風景攝影的經典之作,以292.8萬美元的成交價成為目前全球最貴的攝影作品。2007年的拍賣紀錄,則由Edward Henry Weston的名作《鸚鵡螺》在索斯比拍賣會上創造,價格為115.5萬美元。
目前當代攝影部分拍賣紀錄的領先藝術家有戴安娜·阿勃斯、辛迪·舍曼,托馬斯·魯夫,托馬斯·斯圖爾特,安德烈·戈斯基,杉本博司等等,他們一般的拍賣價格在30萬至60萬美元之間。國內當代攝影作品的拍賣紀錄是王慶松的作品《跟我學》,在2006年倫敦蘇富比拍賣上拍出31.84萬美元。此外洪磊、韓磊、榮榮和映里、翁奮、繆曉春、王勁松、崔岫聞、白宜洛、王寧德等人都在拍賣市場上有不錯的表現,單幅作品多在10萬至50 萬人民幣之間。
中國當代攝影作品投資推薦
從國內的攝影市場來看,大體上可如下分類。一是拍攝于清末到民國的老照片,作者有可考證的國外攝影師,也有無法找到出處的國內攝影師和照相館照片。上乘的老照片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目前的價格范圍在數千元至數萬元甚至十幾萬元之間。老照片上經常會出現局部泛銀的現象,在不影響大體的影調效果的情況下,大都會被收藏者接受,而且成為老照片真偽辨別的依據。辨別真偽的簡單的方法還有查看裂紋和劃痕,因為時間久遠,老照片的表面都會有自然形成的細小的裂紋和劃痕。另外應該注意老照片不同時期的制作工藝是不同的。
第二種類型是1970年代后期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作品,比如吳印咸、莊學本、沙飛,拍攝毛澤東等領袖人物的侯波、徐肖冰,拍攝“文革”題材的李振盛、翁乃強等等。他們的作品有很強的時代感,在當時某種程度上更多地是作為新聞紀錄而拍攝。但郎靜山的獨特創作在這批攝影家當中十分特殊,他開創的“集錦攝影”用暗房特技傳達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意境,在世界攝影史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第三種類型是當代攝影家和當代藝術家的攝影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傾向:一是從攝影的基本元素出發,在當代的社會背景下用影像表達創作者的獨特感受,形成個人化的影像,比如李曉斌、侯登科、張海兒、呂楠、劉錚、王旭等;另一種是利用構成攝影的各種技術手段,使攝影成為一種有效的當代藝術媒介形式,更多地運用擺拍和電腦特技,構成了想象和超現實的空間和場面。一些記錄行為表演的照片也可以歸為此類,如邱志杰、鄭國谷、何云昌、蔣志、洪浩、李瑋等等。
在一般性的社會文化構成中,當代藝術多有跨越性和超前性。它們的價值有時不能及時地在廣大人群中得到承認。對它們價值的認可往往存在著一個時間差,這就為藝術品的投資行為創造了條件。收藏者可以用比較低廉的價格買到日后會升到很高價值的作品。這需要獨到的眼光和長期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當代攝影確實有一些目前價位不高但非常有升值空間的藝術家,如張海兒、黃磊、趙亮、張柏軍、練東亞等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