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給我們什么印象?對越戰爭、性解放、肯尼迪、馬丁·路德·金、夢露……一系列的事件與名字向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人傳達了動蕩不安的信息。層出不窮的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刻,總會有一雙眼睛捕捉到最微妙和關鍵的瞬間,那便是美國著名攝影師勞倫斯·席勒的眼睛,他用鏡頭記錄了美國60年代。同時,他是著名影星夢露的御用攝影師,在他的鏡頭里,夢露可以毫無保留地展露自己的身體,并用最放松的心態面對勞倫斯·席勒。3月22日,年屆古稀的勞倫斯·席勒即將帶著他的經典攝影作品來到石家莊,在石家莊當代美術館舉辦名為“瑪麗蓮·夢露與六十年代的美國———勞倫斯·席勒攝影展”。
這次展出的照片揭示了美國歷史艱難時期的一面,一個以樂觀開始卻以混亂而結束,一個動蕩不安又充滿了探索的十年。1960年總統選舉結果揭曉時,理查德·尼克松敗北,席勒捕捉到尼克松的妻子流下眼淚的照片;瑪麗蓮·夢露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為肯尼迪總統唱生日歌;當肯尼迪總統關注古巴和前蘇聯導彈問題,隨后被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射殺,后者在兩天后,即1963年11月24日被杰克·魯比槍殺時,席勒也來到了現場;卡西奧·克萊獲得重量級冠軍,改名為阿里,后來世界上鼎鼎有名的拳王,席勒抓拍到1965年阿里擊倒佛洛伊德·帕特森的照片;馬丁·路德·金(后來在孟菲斯被暗殺)懷著一個夢想,就是不同膚色的兒女都團結在一起,隨即當瓦特出現暴亂時,席勒又來到現場;反戰示威者們在鮑比·肯尼迪身上看到了希望,但是當一個名叫舍漢的巴勒斯坦青年射殺了肯尼迪后,這一希望也破滅了,席勒記錄了肯尼迪最后一次競選……這十年的開始,是約翰·肯尼迪當選總統,而結束的時候,則是理查德·尼克松準備向中國開放大門,隨后在上世紀70年代含羞辭職。
在這十年中,無論什么時候出現了頭條新聞,席勒都會出現在現場。他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上世紀70年代中期席勒開始執筆寫作,同時參與執導電影作品。根據他的書拍成的電影作品曾獲得奧斯卡獎,七次電視艾美獎,多次成為《紐約時報》最暢銷書,獲得過一次普利策獎。席勒還獲得了最負盛名的美國國家新聞攝影家協會頒發的獎項———格萊獎和天主教克里斯多佛獎,電影顧問獎和美國電影盛典獎。他的作品曾在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柏林電影節上展出。他還代表美國出席了莫斯科國際和平論壇。
席勒對中國的的興趣始于2005年,現在他準備通過中國當代藝術家及他們父母親的眼睛,記錄1933-2001年的中國現代歷史。在石家莊停留的幾天,席勒將與大學生及藝術家們展開交流,并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石家莊。
瑪麗蓮·夢露與六十年代的美國———勞倫斯·席勒攝影展開幕式
時間:3月22日下午3:00
地點:石家莊當代美術館
展覽期限:2008年3月22日———4月23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