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日前聯合下發的通知,全國各級文化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全部實施免費開放。消息傳來,一些教育界人士非常興奮:教學活動將有更大的拓展空間。建平世紀中學教導處副主任金鑫說:“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教育大餐,但如何吃好卻值得大家細細思考?!?/P>
怎樣獲得效益最大化
金鑫說,二期課改倡導接受與體驗、研究、發現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但事實上這樣的機會仍然不多。上學期恰逢上??萍拣^開展公益活動,為2萬名中小學生提供半天免費參觀的機會,他經過多次聯絡為全校學生爭取到了進館名額。學校非常重視這次機會,活動前先組織相關教師自費去科技館踏點,回來后結合教學內容列出課題清單,然后由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輔導,讓學生帶著課題走進科技館,希望能夠獲得效益最大化。但即使是作了如此充分的準備,最終效果卻還是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時間太短,學生太集中。這之后也有老師小規模地帶學生去科技館上課,回來反映都不錯,但老師們對此還是相當謹慎,因為畢竟學生票也要45元,教學成本實在太高。
缺乏有針對性的服務
作為一座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的近現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美術館今年春節再次試行免費開放,引來如潮人流。據工作人員介紹,日常到上海美術館參觀的有三分之一是學生,但多為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中小學生很少。一些美術老師也承認,美術課對于美術館的資源利用不多,老師通常是借助幻燈放映的方式展示名畫。但中學美術老師張復利認為:“現場看畫是不能替代的,美術館在審美素質教育上的作用不能被忽視。”他說,藝術教育與人的素質培養密切相聯,美術館濃濃的藝術氛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張復利曾多次帶領一些愛好美術的學生到上海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參觀,他發現很多學生不愿去美術館,除了收費原因,更主要的還是館方缺乏有針對性的講解服務,學生走馬觀花自然收獲不大。他說,在英國、法國等歐美國家,很多美術館都和當地中小學有著頻繁合作,有的甚至還承擔了部分美術教學任務,有針對性地為孩子們舉辦講座、組織參觀活動。還有一些與藝術略沾點邊的學科,如歷史、建筑等,老師們也會把學生帶到美術館上。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
為中小學生多想一點,多做一點
虹口區教育學院中學語文教研員黃怡七八年前就曾嘗試把語文課堂搬進魯迅紀念館。因為魯迅紀念館幾經改建,不僅豐富了館藏,還更新了展示手段,如還原歷史場景,增添蠟像,播放視頻短片,人機互動知識問答,這對于觀眾了解魯迅生平、理解魯迅作品有很好的效果。黃怡記得當時魯迅紀念館對他們的教改活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不僅對學生全部免票,還專門為學生安排講解、開設講座。黃怡說,《祝福》、《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語文課搬到紀念館上,學生們對課文中提到的一些場景有了感性認識,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
黃怡認為,社會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但需要作一番選擇加工,最好是紀念館、博物館能和教育部門加強合作,為中小學生多想一點,多做一點,那樣教學效果會好很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