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這些風格、題材、材質、理念各不相同的參展作品中很難歸納出一個清晰的藝術態度
“上海態度”展覽中七位藝術家的作品,風格、題材、材質、理念各不相同,甚至從文字表述中看到他們的“態度”也差別很大,要想從中歸納出一個清晰的“上海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上海態度”就是沒有態度,這個主題也許只是體現了對上海藝術的某種焦慮———上海藝術缺乏活力的“沉眠”究竟要持續到什么時候?
近日,名為“上海態度”的藝術群展在上海井畫廊開幕,參展的有孫良、丁乙、鄭在東、吳軍、楊冬白、蕭長正、陳航峰七位在上海創作和生活的藝術家。井畫廊的展覽空間寬敞得令人羨慕,但是它地處偏僻,展覽現場幾乎難覓藝術愛好者的蹤影。在這樣人跡罕至的一個畫廊看“上海態度”藝術展,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它使得觀眾可以嘗試用一種陌生的視角去打量在國內藝術界成名已久的幾位藝術家的作品———盡管對他們的作品已無比熟悉。
丁乙的作品還是著名的“十示”,展出的這幅“十示”完成于去年。它的色彩不再是鮮艷的,冷峻的色調和“十”背后的節奏變化顯示了丁乙近期對于城市生活的一些感悟。孫良此次展出的作品也不再是他那些絢麗得夢囈一般的架上繪畫,而是攝影。他將原本畫在畫布上的圖案線條,轉移到了人體模特的面孔上,氣息依然是妖艷詭異的……觀眾能看到的是,這些藝術家都在對自己進行著微妙的調整和改變。
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曾經在無數策展人的手中,被以各種學術主題的名義排列組合出不同的效果,就像這些油畫和雕塑是一副變幻萬千的撲克牌一樣。但不管展覽的形態如何,此次“上海態度”的提法都是一個讓人感興趣的主題。策展人陳洪偉解釋說,態度介乎于一種理智與感情之間,同時它也有明確的指向性,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一個群體的理念,并且產生共鳴。廣而言之,每個城市都應該要有自己的藝術態度,上海亦然。
然而,陳洪偉要實現展覽構思時,他手中的牌別人實在太熟悉了。因為,像丁乙和孫良這樣的藝術家,只要出現在某個展覽中,對他們作品的程式化解讀就已經先于展覽主題而存在。因此,陳洪偉不得不在展覽中作出了一些彌補措施,他對每一個藝術家進行了訪談,詢問他們對于藝術和生活的態度,對上海藝術的看法等。這些采訪文字張貼在展廳里作品的旁邊,作為對作品的補充。可是按照通常的理解,一個展覽作為一個整體的表達,作品本身難道還不充分嗎?這并不是策展人的問題,他的選擇實在太有限了。
七位藝術家的作品,風格、題材、材質、理念各不相同,甚至從文字表述中看到他們的“態度”也差別很大。要想從中歸納出一個清晰的“上海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上海態度”就是沒有態度。假想一下,在北京、成都或者廣州有一個以“態度”為主題的展覽,肯定不至于氣場渙散。上海之外的地方,藝術家的地域特征、群體特征多少都有所體現。在談論中記者和策展人陳洪偉,都認為“上海態度”這個主題體現了上海藝術的某種焦慮,也顯示了將上海藝術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愿望。
一般來說,現在對于上海藝術的現狀有兩種迥異的判斷。上海藝術家們認為,不扎堆不搞圈子,在各自的范疇內思考、創作,這狀態很理想。上海藝術家比其他地區的藝術家更專注于藝術前沿的摸索。而另一種看法則是,上海藝術圈多年來極少有新人出現,在任何跟上海相關的展覽中出現的都只是這么幾位藝術家,并且上海藝術近年來幾乎喪失了作為一個整體的精神特征。
中國當代藝術整體都顯得彷徨的今天,無法判斷這兩種說法孰對孰錯。用一位著名批評家的話說,現在大家都在“依靠本能做藝術”。也許永遠都不會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降臨在藝術身上,但上海藝術缺乏活力的“沉眠”又要持續到什么時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