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由維多利亞與阿伯特特博物館張洪興博士和勞倫·帕克女士(LaurenParker)經過四年的研究后策劃而成。從展出的內容與展覽安排設計上就可看出策展者的鄭重其事。四年中,他們和中國眾多機構及藝術家設計師進行了密切接觸與合作。勞倫·帕克表示:“這次展覽捕捉到了在這幾年中,我能感受到中國在一個消費型社會崛起的過程中,設計也伴隨著這一過程,進入一個重要階段。我們能感受到中國確實存在著一股充滿激情的設計浪潮。”張洪興表示:“在過去20年中,當代設計在中國變化巨大,超出人們的想象。現在,人們開始談論‘中國設計’、而不僅僅是‘中國制造’。只有設計才能增添商品的附加價值。”
為了清晰勾勒不同區域藝術設計商業設計的不同特征,展覽由南及北,選取深圳、上海、北京、三大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對不同設計領域進行探究:深圳的平面設計和視覺文化,上海的時裝和生活方式,北京的建筑和城市。
一些在文化消費領域內做出相當成就的人物以及由其創建的公司機構,也將出現在“創意中國”大型展覽中,這其中包括:建立中國第一家化妝品公司的靳羽西;導演王家衛;在商業上最成功的藝術家之一陳逸飛和擁有SOHO中國的潘石屹,這些人物的名字本身已經成了可以創造經濟效益的商業品牌。
展覽也是正在英國全境開展的“時代中國”(CHINANOW)大型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該活動從2008年上半年開始,直至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其間將推出共800多項活動,包括中國題材的展演、電影、烹飪、藝術、文學、設計、科技等,旨在聚焦現代中國的精華,構建國際交流橋梁。
倫敦人眼中三大城
北京
北京的“鳥巢”,庫哈斯和奧雷·舍人的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英國福斯特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北京首都機場的新擴建部分;精品Spa酒店;“長城腳下的公社”;馬巖松、王暉、大舍建筑工作室和標準營造事務所等中國著名青年建筑師的作品,代表著北京的日新月異。
上海
國際對于上海城市面貌解讀,都習慣性地糅入1930年代的風花雪月。1930年代上海情調成了攝影、家具和時裝作品的強勢賣點;中國時裝設計領軍人物,韓楓、陸坤、王一揚和張達等人的作品,融合了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服飾文化韻味,更成為時下最前衛的款式;展覽上海展區的空間內彌漫著對英國觀眾還算有味的懷舊氣息。城市文化的最直接載體,富有創意的生活類雜志也作為展覽的一項內容;數十種關乎日常消費生活衣食住行的雜志成為城市的最光鮮寫照。
日前,《英國泰晤士報》對“創意中國”大型展覽中的上海攝影師胡楊的“上海人家”攝影展予以關注。這些作品出現在2008年英國皇室的博物館內,向英國觀眾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英國民眾在觀看時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摩天大樓,霓虹商場,從軟件工程師到街邊拾荒者,他們對上海的認識透著些驚訝。攝影家胡楊在四年以前花了14個月時間,從1800萬上海居民開始采集了500個典型樣本,涵蓋了水產暴發戶、下崗紡織女工、赤貧藝術青年等各種收入階層的生活狀態。幾乎每張照片都是由家居室內空間和身處其間的主人構成。
深圳
身處中國最早開放的城市深圳,年輕人的設計風格方式,深受日本港澳最新商業設計思潮影響,在唱片封套、滑板、流行玩具、手機、T恤衫中我們能找到村上隆\喜多俊之的影子,也有新一代中國年輕人面對有點陌生的傳統文化表現出的興趣與激動;過去二十年來的設計先鋒及新一代設計師的平面設計,運用最新的技術和國際潮流,讓中國年輕人的世界變得前所未有的斑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