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園驚現顏真卿書法石刻“人間孤本”
何園驚現顏真卿書法石刻“人間孤本”
何園驚現顏真卿書法石刻“人間孤本”
昨日,《何園歷代名碑刻》正式面市。何園管理處暨揚州園林文化研究所召開專家論證會,到會的書法、繪畫、雕刻、版本學界專家就何園書法石刻的價值、文化的內涵、旅游產品的開發等進行了論證。對于這些大部分已不見墨跡傳世的石刻、木刻作品,與會專家均給予了高度認可。特別是談及書法石刻作品中顏真卿的《三表稿》時,專家們都顯得格外激動:“目前它沒有其他版本行世,所以該石刻也就成為《三表稿》的‘人間孤本’,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夕日藏深閨,今朝被發掘
記者了解到,何園共有書法刻石三通二十一方,木刻六十八件,戰亂、文革動蕩中散失損壞木刻二十二件。存者中包括顏魯公《三表稿》刻石八方;唐人雙鉤《十七帖》刻石六方;蘇東坡《海市并敘》刻石七方;木刻有北宋名相韓琦的《墨竹圖》、蘇東坡的《風竹圖》、唐伯虎的大幅寫意畫鳥、鄭板橋的蘭竹、尤水村的花卉清供圖、鄭谷口的逸筆隸書、劉墉的濃墨行書等。
文史專家、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朱福烓告訴記者:“當時解放初期我就知道何園有這些作品,但其歷史價值卻很長一段時間并不為人所知。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些刻石很多都被石灰給蒙了起來,大家也就失去了觀摩的機會,真可謂是藏在深閨人不知!一直到改革開放,大家才逐漸意識到這些作品的價值。從欣賞到意識再到研究認定也需要花費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何園主任徐永山表示:“現在對外公布這些作品的價值,對我們發掘何園文化內涵,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刻石成為《三表稿》的“人間孤本”
行走于何園后花園復道回廊西側,有一排表框的“黑底”刻石作品,曾經有多少人從此經過,卻未發現這是一些“真正的寶貝”:這些石刻作品,正是顏真卿《三表稿》的‘人間孤本’!據專家介紹,顏真卿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書法家,留下的書法作品有六十多幅,其《祭侄文稿》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相傳魯公有四稿,為《祭侄文稿》、《祭伯文稿》、《爭座位稿》和何園這份《三表稿》。
朱福烓說:“這是魯公未謄清的草稿,114行,筆意勁挺、豁達。其價值正是在書法家的隨意性上,作品能夠真正顯露他的自然本色。雖非墨跡,但刻工極好,不失為臨習觀賞顏書的優良范本?!?
記者了解到,此八方刻石,為明朝刻工,據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何園主人何芷舠重金購得舊石,造園時鑲于后花園復道回廊西側,又經百余年滄桑,刻石現已有數塊破裂。“這是中國草書的典范作品,既有創始意義,又有經典意義?!?
有專家指出,何園對石刻和木刻藝術的發掘,再次表明揚州不僅有園林盆景藝術、泥塑剪紙功夫,還有極為純熟的雕刻工藝。明清時期,揚州的雕刻家們用木頭和石板作為對象,以文學書法名家的詩詞書畫作品作為內容,創作了許多極為精湛的傳世佳作。如今重現這些作品的價值,既豐富了景點游覽內容,又向世人展示了地方技藝,其歷史和現實意義不可小覷。
何園文化的“古為今用”
據介紹,何芷舠酷愛文藝,精于鑒賞,不僅完好地保留了東方現代藝術之父石濤和尚造園疊石的“人間孤本”——片石山房,并在造園時選其部分書畫精品勒于木石,皆用上等青石、柏木,聘揚州一流工匠,精工摹刻,立于廳廊兩壁,或點螺、或填色,均體現了書畫原作的風格特點,成為揚州八刻藝術的珍貴遺存。
與會專家表示,何園此次從刻石,木刻中精選出部分拓本影印出版,不僅可為游人欣賞,也能為專家、學者學習與研究,對揚州園林文化事業發展以及中國書畫藝術事業都有一定的貢獻。徐永山主任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重視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作用,對推動文化名城建設和打造文化強市具有積極意義。同樣,今天園林人對園林文化深層次的挖掘、研究和推廣,正是這種意義的體現?!?
對于何園挖掘疊石藝術、向游客集中展示的做法,市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充分贊許和肯定。他告訴記者,如今旅游已步入精品旅游時代,游客到景點不再僅僅是游山逛水,他們還帶著極大的文化期許,希望能夠在游玩之余,可以欣賞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不遠的將來,哪個城市最有文化,哪個景點最有內涵,哪里就最能吸引游客的眼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