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7年,全國各地藝術品拍賣的熱潮絕不亞于股市,市場總成交量及單件藝術品的拍價屢創新高,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收藏者對于藝術品的真偽都極為關注。其實在今天,藝術品拍賣的真偽也同樣需要多加鑒定。
事實上,經常出入拍賣行的藝術品收藏者和拍賣行的工作人員對"假拍"是不陌生的,只是這幾年有愈演愈烈之勢。拍賣作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假拍來提高整場拍賣的成交額和成交率。其原因既有拍賣公司的內因(即以較好的拍賣成績來提升公司形象),也有迫于賣家壓力的外因(即委托方事先有不能流標的要求)。近10年來,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的拍賣公司,相對藝術品市場的擴容速度顯然是過快了,因此各個公司首先面臨拍品爭奪問題。大多數拍賣公司只得以抬高拍品底價的方式來吸引賣家,但是過高的底價又難以吸引買家的眼球。于是出現了拍品的真實底價遠遠高于拍賣圖錄上的估價區間,拍賣公司再通過自己安排的牌號來抬拉拍價,甚至出現將實際僅30%左右的成交率"做"到90%以上現象。前不久某拍賣公司因公開的成交信息過于"漂亮"而被稅務部門懷疑逃稅遭到查賬!當然,個別通過拍賣洗錢或避稅的行為客觀上也提高了拍賣成交率。
拍賣作假的另一方式對收藏者后果就更嚴重了,即有計劃、有步驟地抬高某類藝術品或某一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營造引人注目的賺錢效應,吸引投資者入場,在高位大量出貨以實現利潤。其手法與上世紀90年代初剛剛起步的股市中的莊家行為極類似,不過標的由上市公司的股票換成了藝術品。一些二、三流的藝術作品短短一、兩年內被拍出天價,網上的記錄甚是光鮮,于是新入市的收藏者被弄暈了,總有一些忍不住出手,更何況,如果幾百萬、上千萬元沒人接盤,順勢推出的藝術家簽名的復制品也可以賣好幾萬一件!
對于隱性的高底價拍品,買家除了白白坐在場內浪費時間外,還常常會被現場的熱烈氣氛感染而超出事先設定的價格應價,造成投資成本的增加;如果不小心買進那些被人為炒作至高價的作品,接下最后"一棒"解套可能遙遙無期。因此,不論是藝術品收藏家還是投資者,都應該調整好投資回報的期望,多多學習和研究自己收藏、投資的對象,提高鑒定拍賣真偽的能力。
拍賣市場也有真偽
拍賣市場也有真偽
拍賣市場也有真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