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杭城作偽古舊家具
探秘杭城作偽古舊家具
探秘杭城作偽古舊家具
一件新工新料中等體形的小葉紫檀圈椅,目前杭州的市場價格約為3萬~4萬元,而一件明代素工檀香紫檀(以下簡稱“老紫檀”,該木材絕跡于清中后期)圈椅的價格至少要25萬~30萬元——新工新料作偽古舊家具的目的正在于此。目前市場上比較集中和普遍的就是尼泊爾小葉紫檀仿老紫檀,以花紋近似的紅木仿海南黃花梨。
“盡管這些家具本來就價格不低,但如果以古舊家具的身份出手,作偽者可能會獲得高出10倍左右的收益。”杭州古舊家具資深藏家王秉說,無論是收藏還是投資古舊家具,如果不了解這些木材的紋理和紅、紫、褐、黃、黑、灰等六色的特征,就更加要小心謹慎。
320萬元紫檀9天縮水60%
“無論是分量、包漿、雕工還是花紋上,這都是一件難得的老紫檀精品。”2月25日中午吳林浩接受采訪時這樣描述他剛看到這張滿工紫檀架子床的感覺,“喜歡古舊家具十多年,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讓我驚訝的‘大件’珍品。”
吳林浩在2月15日去金華串親戚時發現了這件大“寶貝”。他說,這張架子床即使是床腳和頂格都有十分精細的雕刻,花卉和靈芝是雕工主題。“只見過圈椅和坐凳、寫字臺,哪看過這么大件的,看工藝的水平,很可能是當初的清宮廷用品。”據吳先生介紹,床的主人也是個古舊家具收藏者,這張床的第一報價是365萬元。
“甚至都不敢讓行內的朋友知道,怕被別人搶了先。”幾輪討價還價后,吳憑著自己對古舊家具10多年積累的經驗,以320萬元價格擁有了這張老紫檀架子床。
這張床運至杭州的第二天,吳林浩就遭到了沉重的打擊——這張他認為是清宮廷用老紫檀架子床實乃當代仿品,材質為尼泊爾小葉紫檀,市場價值約為100萬~120萬元。
“清宮用床的雕工一般都是龍鳳圖案,花卉、靈芝等圖案多為民間大戶人家多用的吉祥圖形,從木材的紋路看和尼泊爾小葉紫檀一致,構件接合部的榫頭沒有包漿,應為當代仿品。”這是參與該古床鑒定的一位專家于2月24給出的結論性意見。這個意見也使這張床從350萬變成了120萬——9天內縮水60%。
五步作偽古舊家具
據記者的調查,目前杭州市場上出現的大部分做舊、作偽老紫檀、黃花梨(以下均指海南黃花梨)家具來自上海,這些“古舊家具”的幾個比較典型特征是木材名貴、做工精美、包漿明顯。而事實上,這些名貴古家具均為新工新料,它們的通過選材、成形、上色、打磨、拋光五個步驟仿造出來的。
杭州一位從事古藝裝飾多年的行內人士因為業務需要市場制造一些“古舊家具”,對新工新料做舊有著十分豐富的現實經驗。
“目前市場上價格最高的就是老紫檀和黃花梨,所以這兩種木材的仿制器就最多。”該人士說,因為老紫檀和黃花梨兩種木材均絕跡,所以仿品的出現身份多為明清兩代,以尼泊爾或印度小葉紫檀仿老紫檀,以木紋近似的多種紅木仿黃花梨。“加工成形,包括雕工都不難,甚至可以根據資料文本“依圖求驥”,而上色則需要比較專業的技術。”他說,制假者之所以給木頭上色是為了使其達到目標木料的紋理要求,“包括用石灰粉和酒精擦拭,包括描線使之產生‘八字須’。”因為紋理是鑒別不同材料的最可靠依據,所以在拋光以前,制價者還需要打磨新家具,使這些人為的木紋更加自然更加真實。“拋光的目的是認為制造包漿,使人產生該器物已經年代久遠的感覺。”
選木紋相近的材料——按圖加工成形——仿畫紋理——打磨整合——拋光產生古舊感,5個步驟,前后約1個月時間,一件新料新工的家具就變成仿佛已經使用數百年的古家具。
依材識色辨新古
“只要仿造過,就一定能辨識。”杭州古舊家具第一人王秉說,材料仿冒和人為制造包漿的過程中一定會留下可客觀辨認的痕跡。
依目前市場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老紫檀和黃花梨為例,王秉給出了權威的辨認方法。“材質上,老紫檀一般都是清或更早年代的進貢品,一般民眾沒有條件得到,刮木屑浸酒,2分鐘內,木屑會完全融化,而酒也會呈紫紅色,紋路多曲。”王秉介紹,而現在老紫檀的主要仿制木材小葉紫檀不具有這種特征,其在酒精的融化時間一般要5分鐘以上,融化完全度也遠不如老紫檀。“黃花梨除了典型的‘鬼目’外,還有‘八字須’和‘黑水跡’,削一小條焚燒,香氣久彌,而其他仿品木材均沒有這些特征。”
“而作為判斷使用時間長短的依據——包漿,也能為新古家具鑒別提供依據。”王先生介紹,通過拋光機和棕刷制造的包漿亮而刺眼,器物各部位包漿均勻;而真正的古家具則包漿自然,不均勻。“歷時數百年的老紫檀家具其榫頭部分甚至都會形成一定包漿。”他認為,古工一般都是手工,現在工藝則多為機器加工,機工和人工在韻味上會有比較明顯的區別。
王秉提醒古家具藏友,在投資前一定要先請專家或行內人士過眼,以得到更多意見,對于成交金額可能達到數十萬元的古舊家具一定要拆開驗證榫頭部位,以防范可能的投資風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