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圣旨為絹質,長約1.5米,寬約40厘米,字跡清晰,保存尚好。
歷史上,海南被稱為蠻荒之地,留存在民間的圣旨堪稱鳳毛麟角,而今,昌江海尾大安村周氏家族自愿無償捐贈一道圣旨,給海南省檔案館永久收藏。該圣旨為絹質,長約1.5米,寬約40厘米,字跡清晰,保存尚好,是乾隆26年(1761年)頒贈給廣東雷州府海康縣訓導周國明父母的敕命。
除上述乾隆敕命外,周氏家族自愿無償捐贈給海南省檔案館永久收藏的寶貝還有家傳乾隆十六年和明嘉靖元年周氏世系表二件、賀壽錦幛一件、南明鐵鐘一口。
在今天(2月29日)的海南省檔案工作暨表彰先進會議上,來自昌江海尾鎮大安村的周立功、周立葉、周忠良三兄弟作為周氏家族代表,戴上了大紅花,受到隆重表彰。省檔案局下文表彰周氏家族愛祖國、愛民族和崇尚中華傳統文化美德的高尚情操,于今天向周氏家族頒發捐贈榮譽證書,并獎勵人民幣1萬元,贈敕命和世系表仿真復制件各一件存念。
背后故事:乾隆皇帝頒圣旨是為表彰先進
昌江周氏家族珍藏數百年的圣旨為絹質,長約1.5米,寬約40厘米,字跡清晰,保存尚好。上面有漢滿兩種文字,兩旁各織有兩條青龍,青龍中有“奉天敕命”4個字,左為漢文,右為滿文,落款蓋有清廷宮官印。
當年乾隆為何要頒發這道圣旨?接圣旨之人有何種背景?省檔案館有關專家做出精彩解讀。
眾所周知,海南在歷史上被稱為南蠻之地,管理這里的官員大多是中央委派的,就算有圣旨什么的頒發下來,也被這些官員們帶走了,能留存下來在海南民間的圣旨少之又少。昌江海尾周氏家族所珍藏的圣旨是乾隆26年(1761年)11月20日,清代乾隆皇帝頒贈廣東雷州府海康縣訓導周國明父母的敕命(頒發給五品以下官員的圣旨叫敕命)。周國明是清代的貢生,曾兩任雷州府海康縣訓導,這個職務就相當于我們今天的縣教育局長兼校長。由于他教學有方,桃李成林,學生每科都考得不錯,榮登金榜的有多人。因此,1761年,乾隆皇帝為了獎勵他的功績,就給他發了道圣旨,敕命封其父為“修職佐郎”,其母鐘氏為“八品孺人”。類似于表彰先進工作者。在過去那個年代,對于一個官員來說,這可是個光宗耀祖的大事。
史料考證:清朝海南名師桃李成林
省檔案館有關專家多方考證發現,周國明本人是清代貢生,兩任雷州府海康縣訓導。他培養出的很多弟子品學兼優,可謂教學有方,桃李成林——“學生每科得雋,榮登金榜者多人”。他的功勞從周氏家族珍藏至今的賀壽錦幛可看出來。那是1772年,周國明過64歲生日,海康縣學子63人制壽錦賀其生辰,錦幛上贊曰“文翁周老先生為瓊臺夙學”,稱其“大乘風流不減眉山(蘇東坡)之一派”, “樂育有成,人材丕著”。錦幛上有王定九、陳昌齊等學者之名。陳昌齊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蜚聲文壇和科苑的語言文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醫學家。王定九是清乾隆戊午科解元,任四川中江縣八載,以真學問真經濟勵精圖治,德政遠揚。告老還鄉時,士民萬人夾道相送。
周國明的家鄉在海南昌江海尾鎮大安村,他的墓坐北向南,墓碑完好,屬清代墓葬。文翁周公墓現已成為昌江知名景點。
在湛江,海康學宮至今留存, 《海康縣學鄉貢題名記》記載“海康為雷郡附邑。上由學校而登貢舉者,歷科相望,視他邑為盛。”
護寶艱辛:文革時把寶貝藏在山洞里
周國明的后人周立功、周立葉、周忠良而今都在務農,與很多昌江漁民一樣,他們的臉被曬得黑黑的。這次為到海口領獎,他們特意穿上了最整齊的服裝。
今年60歲的周立功說,在他小時候,家里還有很多線裝藏書,家里人不懂看,也不懂保護,在土改時差不多丟光了。周國良向記者講述了周氏家族所藏之南明古鐘的故事。“我們小時候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把60多斤重的大鐵鐘翻過來當缸使用,還用它來裝過鹽,有的地方都漚爛了。”周忠良說,后來他發現鐘上寫有很多字,想想祖宗的業績,估計這口鐘非比尋常,就把它洗干凈存放,不再用它裝鹽了。
省檔案館專家解讀說,這口鐘屬南明之物,南明是個特殊的年代,在清軍入關以后,南方的明朝官吏為了恢復明朝的統治,先后擁立了幾位明朝皇室后裔為王,史稱南明。鐘上有“雪洲府大安仿信士周樂明,感拜奉金鐘一口重六十余斤”字樣,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古時顯赫的家族被稱為“鐘鳴鼎食之家”,有這口鐘在,證明周氏先祖曾相當榮耀。
文革“破四舊”期間,周家祖宗的牌位曾被打爛了。周家人感受到危險信號后,為了避禍,立刻采取措施,把家里祖傳的寶貝用箱子裝好,藏到山上,挖洞埋好,一直到文革結束后,這些寶貝才得以重見天日。
幾位淳樸的農民普通話不太好,說不出什么感人的話語,卻很務實。以下是記者與他們的對話。
記者:社會上的收藏者有沒有找過你們?你們為什么沒把這些寶貝賣掉?
周氏兄弟:《昌江志》上有關于我們的先人周國明的記載,最近這些年,社會上有很多人跑到昌江找我們,說想看看乾隆圣旨,讓我們自己開價,多少錢都愿意收購。我們一口拒絕了,先祖傳下來的東西,我們怎么忍心把它們賣掉呢?
記者:那你們為何愿意把寶貝捐給檔案館呢?
周氏兄弟:省檔案館的劉副局長和幾個處長到我們家,與我們談過好幾次。他們說出了我們的心里話,我們認識到,憑個人能力不足以保護好這些寶貝,我們只知道把寶貝藏起來,但不懂保護這些珍貴文檔的技術,不如捐給國家,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我們不忍心看著寶貝爛在我們手里,那樣對不起先祖。
尋寶過程:花一年時間修復圣旨
聽說昌江農民家藏乾隆圣旨的消息后,2007年1月31日,在省檔案局劉玉峰副局長的帶領下,管理編研處處長林玉美、法制宣傳處處長李浩波等人深入到昌江海尾大安村征集檔案實物。
“我們去了三四次,做周國明后人的思想工作,后來他們自愿無償捐贈給海南省檔案館永久收藏。”林玉美說,近年省檔案館領導非常重視檔案實物的征集工作,現已收集到一些國家領導人視察海南時留下的照片,也收集到很多散失在民間的珍貴檔案。
省檔案館趕到昌江后,看到的乾隆敕命呈淡米黃色,上面字跡清楚。賀壽錦幛比乾隆敕命面積更大些,因年代久遠,加上民間保管條件不善,賀壽錦幛字跡褪化,腐化嚴重。經周氏家族同意后,乾隆敕命和賀壽錦幛被送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修復,整整花了1年時間,這張圣旨才得以修復完整,被稱為海南省檔案館“鎮館之寶”。
據稱,昌江周氏家族所捐贈的實物是非常珍貴的民間檔案,是省檔案館在挖掘歷史檔案過程中的一次重大發現,它使我省檔案館館藏檔案的時間上限從1668年上推到1522年,足足向前推進了146年,它對研究古代海南歷史和族群的移民演變提供了最為可貴的檔案實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