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向群
在幾年前的“全國首屆中國畫人物畫大展”中,一幅名為《破曉》的優秀獎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畫面十分單純,前景是持槍值勤的水兵,背景是軍艦、鷗鳥、海浪,典型的海軍題材,常見的表現內容,但卻給人以嶄新的視覺感受,有著一種深邃的意蘊。它不同尋常的形式語言,把強化的筆墨與自然、協調的肌理效果相結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背景的處理,吸收了現代構成的因素,精心安排了黑、白、灰的節奏關系,同時兼顧了筆墨的書寫性,既成功地襯托了前景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又強化了畫面的動、靜對比,加強了形象的力量感和視覺張力。于是,我記住了王利軍這個名字。不久,他來軍藝學習,彼此有了見面的機會,并逐漸熟悉起來,對他的作品和藝術追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作為海軍的一位畫家,又長期在海濱城市青島生活工作,王利軍對大海情有獨鐘,對水兵充滿敬意。他把自己的畫筆伸向蔚藍壯闊的大海,伸向水兵的精神世界,創作了一批以大海風光、水兵生活、海島風情為主題的作品,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王利軍曾寫道:“使我獲益最多的莫過于那遼闊而富有詩意的大海、堅如磐石的海岸以及心如這大海一般寬闊、意志如這海岸一般堅強、情懷如浪花一般浪漫的水兵。坐在海邊看海潮、聽海音、嗅海味、讀海韻、念海情……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利軍的創作從內容上是和大海、水兵緊密相連的,他的作品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即進軍藝前與軍藝畢業至今,創作的作品在內容與表現形式都在逐步的轉換和深入。
王利軍進軍藝前的作品里感性的東西比較多,直覺的成分較大。從題材的選取到技法的運用,都有些情之所至,信手拈來的感覺。如《海之子》、《鏈》、《老家》、《姐妹》、《小島》等,這些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撲面而來的濃郁的生活氣息。由于作者求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和人群之中,因此,在表達時顯得十分自信和自然。這些作品在技法形式方面并沒有太多的連續性,而是根據每幅作品題旨的不同而采用的了相應的表現方式,有一種鮮活的朝氣,蘊涵著可貴的潛質。當初王利軍的作品能夠選全國美展,在《萬里海疆畫展》和其他全國性美展多次獲獎,這樣的成績對于一名基層的美術骨干來講是非常突出的。但他沒有自我陶醉,反而在創作中有了危機感。王利軍渴望找到自己的語言,畫出個性來。他越來越感覺到要將自己的鮮活感覺與興趣點完整地表現出來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光憑對生活的熟悉,靠一時的沖動,或許能夠抓住事物生動的一面,卻難以捕獲事物深刻的一面。反思自己的作品,他覺得一些不成熟、較隨意的現象,影響了他品的藝術質量和最終的視覺效果。于是,他有了學習的打算,他的創作也因為他的思考而開始進入轉型期。
軍藝的學習是嚴謹而開放的,一方面王利軍不因為入學前有作品而放棄對基本功的訓練;另一方面在創作上也調整了思路,更加注意筆墨的塑造功能和形象的感染力。入選全國第九屆美展的作品《警報》就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樣是水兵題材,在觀念與技法上與《破曉》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造型上在注重整體感的同時,克服了概念化的弊端,刻畫了一些精彩感人的細節,使水兵的形象變得更豐滿;衣紋的處理也很有特色,既體現了結構,又根據風勢的方向,展示了筆墨的節奏魅力,加強了畫面的動感和形式感。之后,他創作的《抗聯戰士》、《火紅的歌謠》、《濤聲漸遠》等作品,在形象的刻畫和筆墨的運用上都趨于工細,法度嚴謹,樸實到位,看的出在消化兩年所學的東西。他在軍藝學報上曾發表了題為“沉醉生活 清醒創作的隨筆,其中有:“作為一個以畫為伴的畫家,對于自身藝術價值刻意追求莫于尋求到生命的“夢”境與“醉”態。自然、生命與生活并非蜜做的膠糖,亦有黃連般的苦難;大自然就本質而言只是客觀的存在,但對于熱愛生活的人而言,這一切都會變得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王利軍對于生活的認識,已經從表面的隨意采擷發展到演算的體驗,他開始注意對生活的理解和沉淀。
王利軍近期創作的一系列以水兵生活為主題的作品突出了他在藝術上新的追求。在創作這批作品時,王利軍已是海軍文藝創作室的專業畫家,環境與條件的改變,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嘗試。他力圖從一個平常的視欠角去重新審視他十分熟悉的水兵生活,真實地體現出他們的生活狀態,從平常中折射出不平常的美來。在中國畫領域,表現現代工業題材一直是一個難題,大量規范的鋼鐵機械與中國傳統的筆墨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軍事題材中大量的現代化裝備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通常情況下,畫家在表現這類東西時,或避重就輕,一帶而過;或采用遮、藏的辦法來掩飾、取巧。敢于面對冷冰冰的機器儀表,是要有一定的膽識和技術準備的。王利軍的這幾幅作品沒有回避這個難題,而是竭力通過自己的構思和準備去努力刻畫它們,調動一切手段來捕捉體現在它們自身上掩藏的畫意。如他創作的《輪機兵》,畫面中出現了大面積的管道、閥門、儀表電纜等復雜的結構,為發給筆墨留有一定的空間,在面積較大、形態較規模的機械上,他著力體現墨的韻味和物體的質感受。對錯綜復雜的細小設備,他努力發揮線的作用,表現出筆的節奏和機械的力感。為了使面與線、筆與墨構成有機的一體,他還將蒸氣的虛與設備的實交織在一起,既增添了氣氛,又使畫面陡然間靈動起來。在這幅畫中,人物與環境是不分主次的統一體,技法的高度統一和準確運用,使這個難以入畫的平常場面具備了藝術的感染力。《青春無悔》用同樣的手法反映了兩名輪機兵的形象,這幅畫在人手的塑造上摒棄了情節的因素,突出了人物形象的魅力。一名軍官與一名士兵目光平靜地注視著前言,視角與觀畫的觀眾在一個水平面上,這種目光與目光的交流,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思考和想象。兩人之間既是官兵關系,更可能是師徒關系,兩人之間強壯與清瘦、稚嫩與沉穩、活躍與內向等外貌和個性,都在這不經意的對比中取得了意味深長的視覺效果。機械組成的背景,采用了一些鮮亮而厚重的石質顏色,強化了畫面的平面效果和構成意識,加強了人與景物間的相互聯系,表現出人物在艱苦的環境里默默工作、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
王利軍是個很細致的人,做事、想問題都很周到,這些特征在他的畫上也得到充分的體現。他謙虛的品格與追求完美的個性,使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在創作中不斷給自己的確立更高的目標。永遠的大海、永遠的水兵,作為一名年輕的海軍畫家,我們有理由相信:王利軍在今后的藝術實踐中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許向群/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北京中關村南大街28號/郵編100081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