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寒木
王利軍,1962年12月生于河北樂亭。自幼酷愛繪畫,曾就讀于大連海軍政治學院政治系大專班;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班;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課程班水墨人物專業。先后師從周永家、趙建成、張道興、劉大為、韓國榛、田黎明等著名國畫家。擅長國畫人物兼及山水、花鳥等。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全軍、海軍及港、奧、日等各級大型美展,并多次獲獎或收藏。現為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專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
1991年我還在求學時,曾被一幅叫做《先驅》的國畫作品感動過:革命先驅李大釗烈士的石雕像昂首屹立于畫中央,背景是全幅的大塊壘成的石墻,人墻渾然一體,厚重如鐵,正氣沖天。李大釗高昂、剛烈、視死如歸、托體同山阿的豪邁氣概直逼人心,震肝撼魄,立刻讓人感悟到何為崇高。
我當時只記得作品,并不知道作者是誰,潛意識中把作者歸為有思想的大家之列,一定有李白寫“黃河之水天上來”那樣的才情與靈性。當時還想,被感動者不止我一人。后來在一些愛國主義教材中也看到過這幅作品,每讀一次,心靈震撼一次。
直到2003年,我認識了王利軍,才知道他就是那位有靈性的畫家,作品發表時他還不足30歲,那幅作品是他的成名之作,立刻引起了美術界的重視。《先驅》曾獲“紀念青島市建置100周年”的獲金獎的作品,后來入選全國紀念建黨70周年美術大展。
王利軍是一位嫻雅文靜、不事張揚的人。每次到他畫室,看他不是習帖就是作畫。有不少人放浪形骸,借以沽名釣譽——不去沐浴心靈,卻愛粉飾境界,佛家形象地諭為“狐尾禪”。而王利軍身上看不到一絲油滑與夸張,給人以靜謐、敦厚、坦誠的感覺,相處久了,即使他不說話,你也會感到正處于他的關懷中——這是那些修煉致極、一塵不染的大德高士才能營造的一種通靈的的親和力;這是一種純真無欺的境界。靜能生慧,這也是通往神圣的入場券。
心靈手巧、畫如其人,王利軍作品也是通神的。“狂、怪、亂、力”本是孔子對厭棄的俗人俗事的評價,而用到投機取巧的繪畫風格上也是如此。中國與寫意畫,追求的本是境界與氣韻。誰若認為標新立異和境界高低同一個概念,那么他是犯了一個低級的錯誤——然而,這種錯誤卻司空見慣。王利軍卻與這種錯誤無緣,他的作品絕不投機取巧。
象王利軍的《鄧小平頭像》便能說明這個問題。王利軍用寫實的手法對這位偉人面部進行刻畫,濃淡墨交互而畫出衣服,粗略大方,節奏鮮明,與頭上幾縷被風吹起的頭發,互相映照,使作品產生了動感,把人物襯托得神采飛揚。一個飽經風霜、睿智、自信、堅強的世紀偉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象惠安女、軍旅生活是利軍的常見題材。惠安女系列中,利軍常常截取常見的生活層面,把蕓蕓眾生及其熱愛生活、和睦相處的精神美質具體化,表現出民風的淳樸,人心的善良。軍旅生活的作品也是著重表現軍人內心的世界。
王利軍的畫的背景大都十分簡略,重點放在人物的表情及內心世界的展示上——這是需要靈性的,是心物交流后畫家的主觀世界的升華。這需要畫家大量地體驗生活,需要畫家高度的敏感,需要對社會與人性的深刻把握與理解。主觀臆造或投機取巧者是不可能達到的。翻看一下利軍的論文和創作筆記,也許能找到答案:每一頁每一行都是認認真真。
王利軍得道多助、轉益多師,努力實踐,深得專家、教授以及畫界前輩們的鐘愛。其畫作不僅獲得了美術界的認同,屢屢獲獎,而且還得到不少首長及收藏家們的青睞。同氣相求,這也許是他這種秀外慧中的稟賦所結下的因緣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