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古玩學會秘書長宋梓亭講述手稿收集過程
海口幾位收藏愛好者在舊紙攤上無意間購買到20多年前的《搶救定安文物古跡志》手稿,上面貼有很多難得一見的文物圖片。這一發(fā)現(xiàn)引出很多謎團:此手稿而今為何四散流入社會,是被盜了或是被不慎丟失了,或是被當成廢紙賣掉了?為解開這些謎團,省古玩學會秘書長宋梓亭今天特意把整套手稿帶到報社,希望向社會征集線索。珍貴書稿驚現(xiàn)舊紙攤
這套《搶救定安文物古跡志》手稿現(xiàn)已泛黃,破舊的格子稿紙上,是用鋼筆手寫成的字體,上面有涂改的字跡,稿紙上貼著很多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很多文物令省古玩學會秘書長宋梓亭嘆為觀止,連稱“非常寶貴,難得一見”。
宋梓亭講述收集這套手稿的曲折經(jīng)歷:古玩學會一些收藏愛好者經(jīng)常下鄉(xiāng)淘寶,2年前,一位姓陳的朋友偶爾在海口一偏僻的小鎮(zhèn)上發(fā)現(xiàn),舊紙攤上擺著幾十張泛黃的手稿。具有多年收藏經(jīng)驗的陳先生心里一動,被上面的文物照片牢牢吸引,當即花錢把這些殘缺不全的手稿買了下來。
當這位姓陳的朋友饒有興趣地把淘到的文物普查手稿拿給宋梓亭看時,他的第一感覺是,這些手稿背后有故事。宋梓亭以秘書長身份鄭重地交代朋友,以后要多留心,盡可能把整套手稿收齊。功夫不負有心人,幾位藏友共同努力,在幾個不同的舊紙攤上,居然把全套手稿都花錢收齊了。
宋梓亭花了不少時間整理這套手稿,因為天長日久,以前的格子紙都已經(jīng)殘破不堪,他買來很多白紙,如裝裱書畫般,把那些破舊的手稿貼在上面,按順序理齊。專家:手稿很有價值
《搶救定安文物古跡志》手稿有380多頁,每張紙介紹一類文物,附有50多幅黑白照片。手稿上有許秀令的題字,他曾是定安縣委書記。《序》由張?zhí)├に鶎懀嵌ò部h長。
手稿在扉頁上感謝了定安縣文物古跡普查的盛況:學校老師、農民、礦工、農民、工人、經(jīng)常上山砍柴割草的婦女,都為文物普查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協(xié)助。有很多人捐獻出了珍存的文物,上面還列舉了捐獻者名單。
“文物普查報告行文樸素,對定安境內的文物古跡進行了描述,有據(jù)有實,照片也拍得自然。”宋梓亭評價說,它肯定是一集體作品。看得出,普查隊工作人員親自走訪過很多地方,文物普查歷時多年,普查過程相當艱辛。
“這份來之不易的文物普查報告為何四散流入社會,是被盜了或是被不慎丟失了或是被當成廢紙賣掉了?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宋梓亭說,即使這本書得以出版,手稿也具有收藏價值。因為里面有很多照片都是用過去的老相機拍的黑白照片,是不可復制的。
宋梓亭說,經(jīng)他和朋友們下鄉(xiāng)考證,手稿上面的文物古跡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經(jīng)不存在了。記者追蹤手稿背后故事
《搶救定安文物古跡志》上印有很多編寫者名單,記者在定安多方打聽,很多編寫者已經(jīng)作古。
記者輾轉尋找到當年文物普查隊隊長許榮頌,他今年已經(jīng)72歲。1982年開展文物普查時,他是定安縣文化館干部,退休前,曾任定安縣政協(xié)副主席、定安縣博物館館長。
“1982年,定安響應全國文物普查的號召,第一次進行文物普查。這次普查歷時3年,《搶救定安文物古跡志》于1987年出版。”許榮頌說,“普查隊成員有10多人。我們頂著烈日和風雨,一個村挨一個村地搞普查,跑遍了定安所有的村鎮(zhèn)。那時單位沒有汽車,普查經(jīng)費有限,為了省錢,我們舍不得坐公交車,有時騎著自行車,有時步行,普查過程非常辛苦。”那幾年,他們搶救回很多珍貴文物。
“20多年過去了,當年參加普查的干部們大都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我們見過的一些古跡也消失了。”許榮頌感嘆不已。手稿何以流入社會?
聞聽收藏愛好者在舊紙攤上收集到定安文物普查手稿,原定安博物館館長許榮頌感到非常震驚,繼而非常惋惜。他說,定安文稿普查文稿雖然曾經(jīng)出版印刷,但原稿仍然是很重要的資料,具有歷史價值、檔案價值和研究價值,特別是那些老照片,丟掉了再也沒法挽回,印在書上的照片畢竟沒有原始照片清晰。
定安縣博物館于1985年成立,許榮頌擔任館長多年,于2004年退休。他說,文物普查結束后,相關手稿被存放在博物館的檔案柜中。手稿為何會流入社會?他感到非常不解。
記者向現(xiàn)定安博物館蘇館長尋問此事。蘇館長說,他于2002年進入博物館工作,知道定安做過文物普查,也看過文物志的印刷品,但從來沒有看到過《搶救定安文物古跡志》手稿,不知道手稿為何會流入社會。
記者從省古玩學會秘書長宋梓亭處了解到,收集到《搶救定安文物古跡志》手稿的幾位收藏愛好者現(xiàn)已決定,為妥善保護這些失而復得的手稿,他們會把整理好的手稿交給檔案部門收藏。

手稿里有張岳菘為其八弟手畫的照片等珍貴史料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