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國內畫廊業(yè)近幾年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隨著中國畫廊業(yè)新一輪的擴張和行業(yè)資源的重新整合,中國畫廊業(yè)抵抗外來影響的內力正在不斷增強。以長駐國內的外資畫廊為例,早年,外資畫廊在行業(yè)內地位頗高,他們掌握著行業(yè)發(fā)展的話語權,因為他們有國際化的人脈關系和資源整合的能力,他們的存在對加強中外藝術交流,吸引海外藏家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作用。本土畫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2003年以來,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上引人注目的上佳表現,中國對外開放、對外交流的進一步加深,外資畫廊曾經的優(yōu)勢似乎正在一點一點地削弱,一批實力雄厚的本土畫廊的崛起,更使外資畫廊曾經的霸主地位多多少少受到沖擊。在這些新崛起的本土畫廊中,有些畫廊的主人本身就是策展人或批評家,他們在市場運作中充分利用個人在學術上的影響和地位,特別是長期以來在藝術家資源方面的積累,有效地將其轉化為無形資本,在保持行業(yè)學術地位上有著外來資本無法抗衡的巨大優(yōu)勢。也有一些資本雄厚、運作積極、策略強勢的畫廊,他們一般堅持學術和商業(yè)并重,在運作伊始就堅持較高的標準,并且在業(yè)務拓展的強度和幅度上均采取高調入市的姿態(tài)。不僅如此,他們手頭一般還掌握著較多的明星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庫存,在這種巨大商業(yè)優(yōu)勢的影響下,不僅對高端藝術品藏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面對潛在資源的爭奪時,也具有一般外國畫廊難以企及的凝聚力。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懂得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面對強大的西方對手時,我們仍然有極大的可能戰(zhàn)勝對手,最終超越對手。
三
2007年2月,筆者參觀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美國藝術300年”大展,并分別對出資贊助展覽的所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特拉美國藝術基金會(Terra Foundation for the Arts)、美國鋁業(yè)基金會(Alcoa Foundation)的負責人進行了簡短的訪談,特拉美國藝術基金會主席伊麗莎白·克拉斯曼(Elizabeth Glassman)一句“我們熱愛藝術,但我們只贊助美國藝術”的告白令我印象深刻,美國富人對自己本土藝術的扶持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許多經營美國當代藝術的畫廊經紀人之所以能夠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與他們背后富豪藏家的長期支持密不可分。在筆者掌握的有限資料中,幾乎所有成功的經紀人都會保持與富豪藏家的良好關系,并憑借這種關系度過經營中可能出現的經濟危機。
有趣的是,在筆者與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畫廊經紀的交談中,幾乎所有的經紀人都強調要不遺余力地把自己所代理的藝術家作品推薦給國外美術館、博物館和收藏家,而對開發(fā)國內藏家資源明顯缺少應有的熱情和興趣。這無疑是中國當代藝術推介和收藏中的一個誤區(qū),也是未來可能影響行業(yè)發(fā)展的最大障礙。不可否認,過去,由于政治和經濟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確少人問津。但是,最近幾年,情況已有了明顯的改變。首先,從宏觀市場經濟發(fā)展來看,中國目前正處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大好時期,正如有學者撰文所分析的那樣,自1978年啟動漸進式改革以來,中國的社會和經濟成功地完成了兩次財富革命,第一次是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生產經營的主體化,第二次是橫跨80和90兩個年代的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兩次財富革命的共同特點,是對“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傳統(tǒng)體制、傳統(tǒng)觀念、傳統(tǒng)思維和傳統(tǒng)價值標準進行革命,是為了打開財富奔涌的桎梏,讓財富得到空前釋放,讓國家富強,讓百姓富?!薄D壳?,中國正處在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內容的第三次財富革命的浪潮中,中國經濟揭開了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國資本市場成為國家、企業(yè)和百姓最重要的財富管理平臺之一。著名的經濟學家韓志林先生更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就中國進入資本時代這個命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闡述。他認為,21世紀的中國注定要進入一個經濟空前發(fā)展、體制全面轉型、國家和平崛起的新時代。而社會經濟發(fā)展進入資本時代,其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標志之一便是全民投資時代的到來。房地產、股票和藝術品是全球公認的三大投資領域,其中追求藝術品投資高回報率的投資者在西方比比皆是。去年,中國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極度火爆有力地說明了進入資本時代中國國民投資意識的蘇醒。2008年,隨著國家對過熱的房地產行業(yè)和股票市場調控力度的加強,大量逐利避險資本進入藝術市場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由此帶來的藝術品投資獲利效應也將反過來推動藝術品市場持續(xù)不斷地升溫。
2008中國畫廊業(yè)繁榮序幕拉開(4)
其次,中國內地近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和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催生出規(guī)模已達3500萬人的中產階層和高收入人群。根據匯豐銀行和上海復旦大學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在未來10年內,內地年收入達到7,500美元至2.5萬美元的中產階層將會進一步激增至逾1億人。而美林(亞太)有限公司和凱捷顧問公司日前發(fā)布的2007年《亞太區(qū)財富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內地共有34.5萬名擁有100萬美元金融資產的富裕人士,在亞太地區(qū)僅次于日本。值得關注的是,內地富裕人士平均每人擁有資產500萬美元,遠高于亞太地區(qū)富裕人士資產的平均水平(330萬美元),他們持有的財富總額達1.73萬億美元。其中,有4,935人是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的超級富豪,在內地富人中比例高達1.44%,甚至高于全球1%的平均水平,占亞太地區(qū)超級富豪總數的28.2%。更有分析人士指,受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的推動,在未來3至5年內,內地超富裕人士的比例將超越香港。
令人興奮的是,不久前在上海發(fā)布的胡潤百富“2008至尚優(yōu)品——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調查”向公眾描繪了中國富人的最新消費趨勢。在接受面對面調查的660位資產千萬以上富豪(其中105位身價過億)中,68%對中國未來兩年的經濟很有信心,他們的投資理念相對比較集中。他們的金融理財投資方向主要集中在股票和房地產,比例分別為33%與26%。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高達36%的千萬富豪在選擇收藏時首選當代藝術品。由此可見,中國富豪階層早已走出了過去一味追求物質刺激的暴富階段,而把精神享受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放在了更為重要位置。對畫廊業(yè)而言,這是國內當代藝術市場蘊藏的一筆巨大財富,也是任何一位藝術經紀人都無法抗拒的極大誘惑。而最終能否適時地發(fā)掘出這座藏在身邊的金礦,關鍵就看作為連接藝術家和收藏家的藝術經紀人是否能夠在藝術家資源的開發(fā)上眼光獨到,是否真正具有調動并吸引他們進入藝術收藏領域的的人格魅力。
畫廊業(yè)是一個充滿變數和競爭的行業(yè),也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行業(yè)。中國畫廊業(yè)在經過快速擴張和資源整合后,進入了更高層面的競爭和發(fā)展。盡管在這樣的過程中還會遇到自身發(fā)展和來自國外資本的挑戰(zhàn),但只要我們敢于面對,并有效地發(fā)揮出自己的特點和本土文化優(yōu)勢,中國藝術市場持續(xù)平穩(wěn)向前發(fā)展的美好前景就可以預見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堅信,2007,中國正式步入畫廊時代;2008年,中國畫廊業(yè)繁榮的序幕剛剛拉開。
2008中國畫廊業(yè)繁榮序幕拉開
2008中國畫廊業(yè)繁榮序幕拉開
2008中國畫廊業(yè)繁榮序幕拉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