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 值得投資的藝術市場“原始股”
新媒體藝術 值得投資的藝術市場“原始股”
新媒體藝術 值得投資的藝術市場“原始股”
在目前的藝術品市場中,除了傳統的藝術門類如油畫、國畫、版畫、雕塑這幾大門類之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類藝術作品的誕生與發展則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尤其是除了攝影之外的動態影像作品近年來在國內發展得比較迅速。一批年輕的藝術家拿用手邊的DV,運用這種新的方式來關注當下人的生存狀態,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感悟。雖然采用的媒介并非傳統的筆墨紙硯,但同樣制作出了不少優秀的數字作品。這些作品目前一般都是在畫廊中進行銷售,由于很少有藏家關注這部分新媒體作品,所以這些作品在市場上的交易量極其有限,在國內的拍賣市場上也基本沒有拍賣過動態數字影像藝術品,所以新媒體藝術作品未來的市場行情目前的的確確是處于一個“原始股”的狀態。在此,我們挑選了四位年輕的新媒體藝術家,對他們及其作品作一介紹。
闞萱 直接、中肯、準確地“仿真”
闞萱,1972年出生在安徽,早在90年代她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時,就開始關注錄像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其創作的作品除了一些攝影,裝置作品之外,闞萱運用的主要媒體是錄像。她的錄像關注的是我們天天體驗但經常被疏忽的一些生活中的瑣屑元素與感覺。闞萱通過她特有的想象力,很直接、中肯、準確地“仿真”它們。在她的一個錄像作品中,她把不同調味品咽下去,她拍攝她下咽時的細微表情。在另一個作品中,她用手把雞蛋一個一個捏碎(“雞蛋”,1999),讓液體慢慢地滑下來。她還拍了一些小物體(蘋果,頭發,咖啡滴……)掉到水里,用一個聲音描述每個物體的顏色。由于錄像是黑白色的,顏色的呈現只是在黑、白和灰色之間(“物體”,2003)。
她的有些作品是通過場景來制造奇特與荒誕,從而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如兩個中年男人在一個廣場上互相瘙癢所發出的笑聲(“A Sunny Day”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2003);闞萱自己在地鐵里一邊走,一邊叫自己的名字,同時應答自己的叫聲(“闞萱,哎”,1999)。闞萱從2002年到2003年參加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的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一個藝術家居住項目,目前的闞萱就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和北京兩地。
徐震 將錄像和裝置并行
活躍于當代藝術圈的影像藝術家徐震的作品涉及較為廣泛,包括攝影、裝置及影像,上世紀90年代末期,徐震以一系列從不同角度涉及身體的視覺作品逐漸為人所知,作品常常直接使用“身體”將他個人的獨特體驗和中國社會政治的姿態反映其中, 有著很強的概念意義。作品《彩虹》是1998年的一個短小的錄像作品,在4分鐘的長度里一個無名者的赤裸的后背漸漸地改變顏色,從淺粉色到深紅色,因為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擊打皮膚,鏡頭的節奏是無規律的,時而停頓并帶有打擊聲,這件作品于2001年入選威尼斯雙年展。
2001年后,徐震開始了裝置藝術的創作,其中不乏一些值得關注的作品,如2004年上海雙年展期間上海美術館的走得“快”的時鐘,以及《8848-1.86》。2004年徐震還獲得 “中國當代藝術獎”最高獎。在《8848-1.86》作品里,徐震用錄像攝影照片等媒介證明他不僅攀登了“世界第一”的珠穆朗瑪峰,還設法和一組專業登山者鋸掉了山頂的1.86米,一個月后,這個冰冷的戰勝品成為了藝術家裝置作品里最無法抗拒的一部分。這些作品引發的觀眾輿論與社會本身也成為了徐震創作的一種材料。
楊福東 “后89”影像藝術家
楊福東,1971年生于北京。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在1990年末起他開始從事于電影和錄像的藝術創作。這位已成為“后89”影像藝術家中的佼佼者,憑借其優美而感性的圖像,紀錄了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城市知識分子和年輕人所感受的疏離。他的作品反映了新一代的年輕知識分子在富裕的物質生活與日益匱乏的精神世界之間的妥協和困惑。
錄像作品《竹林七賢》五部曲是其代表作品,計劃將在五年內分成五個段落完成。在這個影片中,他把人物都定位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國外知識分子的典型裝束,七個成雙結對的男女,在黃山中擺出各種造型和姿勢,然而片中的對話,卻又是現代式的無病呻吟。藝術家用這樣的意象來嘗試突破現有的電影敘事傳統,把人類內心對于自身存在的焦慮感和不確定性傳達給觀眾。《陌生天堂》的影像質感更像是七十年代中國社會沉悶的日常生活的“小城之春”化,影片中的人物具有七十年代生一代人的寓言形象的外表特征,構思巧妙,畫面精美但同時由于敘事性的刻意削弱,影片非常深奧晦澀。2004年楊福東入選 “Hugo Boss當代藝術獎”,其作品《第一名知識分子》(2000年作)在2006年紐約蘇富比秋季拍賣中,以16.8708萬元價格成交。楊福東近期的錄像作品還有《半馬索》(2005),《蛇的復蘇》(2005),《靠海》(2003),《天上,天上——茉莉,茉莉》(2002)等。
曹斐 讓藝術去影響現實
曹斐出生于70年代,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1999年開始涉足當代藝術創作,其作品類別跨越了錄像、觀念攝影、裝置、實驗戲劇等多種類型,她關注青年文化、地方文化中的因素。2006年獲得了中國當代藝術獎最優秀年輕藝術家獎。
在曹斐早期作品《COSplayers》中,反映了讀90 年代日本漫畫成長起來的人的特殊的樂觀浪漫的情結,錄像作品 《嘻哈:廣州》、《嘻哈:福岡》和《嘻哈:紐約》致力于將不同國家的文化與HIP-HOP 文化的完美結合。后來,曹斐的藝術創作轉向關注國內,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社會變遷、經濟模式發展、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諸多問題,嘗試著讓藝術去影響現實。《珠三角梟雄傳》是一個由數個短小單元組成的演出,試圖重新拼貼出別樣的珠三角洲的地緣現實和歷史典故,探討社會的失控狀態,再現另類秩序的發展。
曹斐最為人知的作品還是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作品,以“中國翠西帳篷”作為她參展的題目,受到當時正熱門的在線游戲第二人生的啟發,她將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化名“China Tracy”(中國翠西)并建立一個名為“China Tracy Pavilion”虛擬場所,邀請網民參與互動,讓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超維度對接,將中國館帶入了更為全球性的視角。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