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山堂匾額
昨天,記者在收藏家申屠勇劍家里看到一塊匾額,上書“毓山堂”三個大字。在查找匾額來龍去脈的時候,竟牽出了一位清代臺灣巡撫的蕭山情結。
這是一塊堂號匾,原來是掛在大戶人家門楣上的橫匾。申屠勇劍記得這塊匾額是人家送上門來的,至于出自哪里已無處查證。匾額署名為“勾余邵友濂”,下方是兩枚印章,一枚朱文,另一枚是白文。朱文印章上是“友濂邵印”四個字,白文印章上是“小村”兩個字。可以肯定的是,“勾余”是余姚的古稱。
邵友濂,在《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字典》里很快就能查到。他是浙江余姚人,在清同治年間任過湖南巡撫和臺灣巡撫;在《清代職官年表》一書中有他任職年限的詳細記載。那么,這位任過臺灣巡撫的余姚人寫的匾額為什么會在蕭山呢?他與蕭山到底有什么瓜葛?
功夫不負有心人,申屠勇劍又從一本《同治戊辰會試邵曰濂朱卷》的履歷表中查到了答案。邵曰濂是邵友濂的長兄。他們的二妹嫁給了蕭山道光年間舉人陳以昌的次子、監生陳楣。陳以昌的長子陳光潁就是著名的“蕭山通惠公紗廠”的創始人。
那么,余姚的大家閨秀怎么會嫁到蕭山來呢?原來,陳楣在余姚有一位伯父,經營一家名為“寶源當”的大當鋪,可惜沒有子息。于是就認陳楣為子,讓陳楣到余姚去繼承財產。這段姻緣由此而來。在周明道編寫的《蕭山書畫人物志》中記載,陳楣是蕭山名重一時的書法家。
還有一件趣事,就是在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任伯年畫集》中,有兩幅團扇的扇面,都是送給“小邨仁兄”和“小邨三兄”的。而“邨”字就是“村”字,邵友濂排行老三。聯系起來看,這應該就是任伯年送給臺灣巡撫邵友濂的畫作。這兩幅畫是任伯年直接送給邵友濂的?其間有何故事?記者猜想,或許這些畫就是任伯年應陳楣之請而作,又由陳楣當珍貴禮品送給妻兄的。其中一張畫作落筆的年代是“光緒癸巳”,也就是1893年,此時任伯年已是病入膏肓之人。能夠勉力而為,也許是陳楣面子不小吧!
百年匾額牽出一清代臺灣巡撫的蕭山情
百年匾額牽出一清代臺灣巡撫的蕭山情
百年匾額牽出一清代臺灣巡撫的蕭山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