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華南虎照片事件”,關鍵性轉折點在“年畫虎”的發現。“年畫虎”給了人們一個直觀明確的判斷依據。“年畫虎”是依靠網絡的強大“人海搜索”力量發現的,在網絡時代,書畫投資也受到了網絡的重大影響。
網絡“人海搜索”功能是獲得信息的捷徑
與“華南虎照片事件”一樣,網絡給書畫鑒定帶來的主要影響,是網絡具備“人海搜索”的可能性。
書畫投資是否有效,對于古代書畫來說,最重要的是,投資者是否能夠買到真跡。我在上周本欄目中已經說過,大量出版物的出現,決定性地改變了書畫鑒定的依據,人們現在開始有條件直接依據畫面信息,來進行真偽判斷。
但是,掌握大量資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目前,書畫鑒定主要依靠“圖像判斷”,“圖像搜索”還不可能如文字搜索一樣,可以輕松獲得。這樣,在一些藝術類網站上,發起一些討論,發動“人海搜索”,就是獲得相關信息最便捷的渠道。
案例1
最近一個有趣的案例,就是上海某拍賣行,拍出了一件《鐘馗》古畫(圖一),但是由于無款無印,無法得知其確切的題材。但是在拍賣第二天,書法縱橫網站上就有人開始關注這件繪畫,沒過幾天,就有網友通過大量翻閱資料,準確指出,這件拍賣的《鐘馗》,就是中國重要鑒定家、收藏家張珩的舊藏《鐘馗出獵圖》(圖二)的底本。張珩的藏本,出版于1947年的《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一書中。兩圖比較,可以看出,上海拍賣本是底本。當這樣的信息被揭示以后,這件拍賣的《鐘馗》,價值立即倍增。
案例2
與上面案例類似的事件,在碑帖領域內也發生過。浙江某藏家數年前曾花費數萬元在某拍賣中購得一冊王國維、羅振玉小字行書題跋古代兵器的拓本冊(圖三,是其中一頁),但是當時他還不知道這個冊子究竟是什么主題,于是把這個冊子拍攝以后,發在藏家網站上,發出數月,有人在上海圖書館,發現一本民國年間出版的《贗秋館吉金圖》,這本出版物,正是影印這個網上發布的王國維、羅振玉題跋的冊子。這樣,這個不知題材的冊子,就被辨認出是民國年間赫赫有名的《贗秋館吉金圖》的原本,其價值又何止增長了10倍?
這兩個例子,其實已經顯示出,現在的收藏,已經開始通過網絡,利用全部資源,對藏品進行“信息挖掘”,這與以往收藏受到信息限制恰好相反。如果沒有網絡和《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澂秋館吉金圖》這些書籍,類似于“年畫虎”,都不容易找到,那么這些文物也很難得到迅速確認。
網絡是一個“觀念改變加速器”
書畫研究和交易領域,原本是一個信息交換比較緩慢的領域,每年只有幾次重要拍賣,參加拍賣的人員,也很少直接交流。在沒有網絡的時代,“藝術史觀念”就是幾本出版的著作決定的,如果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很難迅速找到呼應者。
網絡實現了涉及書畫的人員“天下一家”,世界任何地方的書畫研究者、市場參與者,都可以在一個論壇內發表看法,這使得信息交換速度大幅度提高。藝術史很多具體問題,都在網絡上進行討論,有些類似于國外研究生院的討論課,這樣的討論,對于參與者和觀看者,都有提高。
目前,一些優秀的藝術類話題網絡討論,可能會吸引數萬次點擊。國內一些大的藝術類網站,每天發帖量(不是瀏覽量、點擊量)已經超過1萬人次,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每一次拍賣之后,參與人員會在某些網站發布自己關于這一次拍賣的收獲和心得,討論得失。這些大量的信息交流,比起原來的交流速度,毫無疑問是大幅度提高了。
這些信息交換,積累起來,就會明顯地改變人們的看法——使得人們不再除了經典觀念,就找不到新的觀念。人們可能更加重視尋找新觀念的萌芽。
如果我們翻閱1998年前后的拍賣冊,可以發現,今天市場上拍賣的藝術品,與10年前拍賣的藝術品,在畫家結構和價格結構方面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以前忽視的明清不太出名的畫家,由于學術的發展以及市場人士的提高,已經獲得充分注意;以前一些被捧上天的畫家,在最近10年來,有些相對地位急劇下降。
這些現象說明,市場認識藝術史的能力在加強,市場不再簡單地相信、照搬教科書的教條說法。這些改變,都是信息交換的結果——如果你跟不上這些轉變,還繼續盲從教科書,就會在交易中失去方向。隨著網絡信息交換量的增加,這個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留個心眼
當然,網絡討論,問題也比較明顯,主要是參加討論的人員知識水平不是一個水平線上。參與討論的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真理的掌握者,但是大多數人并不是專家,盲人摸象的現象比較嚴重。
譬如說,數年前有一個知名的表演藝術家、收藏家,把他收藏的一件巨大的王鐸書法作品上傳網絡,供大家討論。因為這是王鐸比較早期的作品,很多只熟悉王鐸代表作的網友,還有一些對書法感興趣,但是對書法鑒定并不精通的網友,對此作品發動了長久的負面評價,其實其中很多人,都沒有合乎研究規范地研究過這件作品。
這樣的情況,是網絡討論很難避免的現象,但是這樣的討論,顯然對網絡討論藝術品的發展,是有害的,也會導致網絡這個“加速器”出現新的問題。
值得更加注意的現象是還有一些人,注意到網絡的影響力日益增加,他們在一些有那么點影響力的網站,在某些特定領域內,故意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把民國年間一些古董商的惡劣作風——把真跡說成贗品、把贗品說成真跡,發揮得無以復加。這有點接近最近的“華南虎照片事件”中的早期現象。這樣一來,也會造成相當一部分初學者感到無所適從,而許多有研究的學者也因此不以真名、或者真實身份出現。
從華南虎事件看網絡對書畫收藏的影響
從華南虎事件看網絡對書畫收藏的影響
從華南虎事件看網絡對書畫收藏的影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