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廢棄了的石碑
兩塊廢棄了的石碑
兩塊廢棄了的石碑
大約是二十來年前的往事了,我在鄰省僻靜的村落里見到過兩塊倒塌了的石碑,一塊在余姚某鄉的溪水旁,一塊在洞庭西山的太湖邊。同樣的厚實莊重,鐫刻考究,篆額恭楷,然而經歷了數百年風霜雨雪的侵蝕,字形已剝損漫漶,經過仔細推敲,碑文依稀可揣,屬清代朝廷對地方善舉的褒獎勒石,想當年一定是十分風光的,而今寂寂無聲了。
我素有嗜古之癖,乍見了溪邊的一塊后,便發了呆,左看右看,橫看豎看,圍著石碑轉。不意我的舉止引起了村童的好奇和興致,我繞碑轉,他圍我轉,以為來了個不太正常的陌生人。然后,一個村婦拎著大桶衣服,倒在石碑上,緊挨溪水,熟練地用木棍搗打了起來。前清封建制度的殘渣余孽,現在挪作為公家搓衣板,總算也是物盡其用了。洞庭西山的那一塊記得氣派更大,面對著浩淼的太湖,傾圮在景色絕佳處,時間一久,自然而然地被游人坐在屁股底下,成了觀景石凳。
我們是文明古國,二三百年前傾廢了的封建勞什子,算不了什么的,擺不上臺面的,然而,換一種思路想想,不免自己有點吃驚。倘使這兩塊石碑是倒塌在韓國的大丘、日本的京都,也許情形就不同了,石碑須小心扶正,然后下面砌座,上面蓋亭,中間用玻璃包圍起來,碑亭四周,花木扶疏,曲徑窅然,名之曰××碑亭,或許會因此而辟為公園,造紀念館,雖系小題大做,在彼邦則是理所當然的。
敝人業醫,對上述兩塊舊碑的傾覆,講到底不過是一時感懷興嘆幾句而已,但對我國醫學史上唐宋醫學的這座巨碣豐碑迄今仍然被坐在屁股底下、當作搓衣板是寢食難安、痛貫心肝的。博大精深的無價之寶,被某權威輕飄飄的一句話“這一時期沒有什么顯著的發展”(《中國醫學史略》)而打入了冷宮。寄語年輕一代,研究醫學不能只吃現成的大鍋飯,要特立獨行,耐得寂寞,坐冷板凳,走自己的道路。在這方面,學者范行準先生、裘沛然先生、尚志鈞先生為我們作出了表率,樹立了榜樣。現今風行敲鑼鼓,湊熱鬧,吃酒水,趕浪潮,成立各種名醫工作室,這當然也是需要的,然而傾國之大,數十所中醫高等院校之多,計以數百的中醫研究所之眾,唯獨沒有一個小小的唐宋醫學研究室,未免于理有虧,至少也應該大題小做,仿照韓、日的做法,下面砌座,上面搭亭,妥善地保存下來,雪泥鴻爪,留個印記,讓我們的后輩明白,先人在這方面是下過力氣的,以不辱今天這個輝煌的時代。
請原諒我允許我說一句違心而褻瀆的話,如果陸機的《平復帖》、王羲之的《孔侍中》《哀禍》《喪亂》《二謝》等諸法帖,不是重門閉鎖在我國的博物館及日本京都博物館,作為稀世珍品的國寶來收藏,而是蒙塵市井,淪落陋巷,飄墜在墻角落邊,拾荒的老漢會不屑一顧地撥開它,伸手拾取在它旁邊的塑料的可樂空瓶子。市領導要我們講真心話,在此就實話實說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