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大師的名字,世人皆知。時隔數百年,又一個米開朗基羅,也是意大利人,同為藝術家,但與前者沒有血緣關系。他就是鏡畫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托。
隆冬時節,在北京798藝術中心常青畫廊,我見到了來華舉辦個人作品展的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托。他談吐風趣,充滿活力,根本看不出已年過七旬。
皮斯托萊托193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紡織之都比埃拉,14歲就開始在父親的畫室里學畫。他告訴我,一次畫自畫像時,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他想到,如果有另一面鏡子,還可以看到自己作畫時的情景。就這樣,不經意間他與神奇的鏡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上世紀60年代初,皮斯托萊托首創了鏡面畫――一種以全新的“反光”透視法創作的藝術。他認為鏡子是能更為完整的展示現實的工具和手段,除了反映人的影像之外,還能更廣泛地展現其他概念。
步入展廳,迎面是一個多層曲線組成的蘋果作品,主展廳里則是用2100米長的瓦楞紙板組成的迷宮,迷宮中心聳立著一尊巨大的立方體,充分展示了皮斯托萊托古典神話式的藝術造型。在這個巨大的立方體中,展示的是典型的鏡子藝術作品――無限立方體,它是由6塊翻轉過來的鏡子組成的簡單立方體,四周是用六面鏡墻組成的一個空間,通過鏡子的折射,觀眾能看到無數的立方體,營造出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夢幻場景。整個展覽集合了皮斯托萊托始于上世紀60年代初的鏡畫藝術發展歷程,全方位地展示了他的美學理念。
皮斯托萊托不僅僅是藝術家,還是一位有獨到見解的社會活動家。他對我說,早期藝術家只是創作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家漸漸成為社會的參與者。在當代,藝術家更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他的最新作品《和諧的蘋果》就是最好的體現。
作品運用泡沫塑料、羊毛和金屬等材料營造出修補過的蘋果矗立于鋼架之下的場景,寓意著皮斯托萊托第三伊甸園的創作理念。他認為第一伊甸園是純粹自然調節的地球時期,也就是蘋果被吃之前的伊甸園,那是受自然智慧福佑的人間樂園。第二伊甸園則是蘋果被吃之后的世界,可以稱為人造伊甸園時期,是在人類智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過程十分漫長,充滿著各種人為的需求、舒適和歡樂等等。這個人為的世界不斷膨脹,造成自然界的污染與衰退,這兩個世界相互碰撞的危險以某種方式已經宣告。面對人類普遍生存的需求,產生了將人類活動,即科學、技術、藝術和文化歸還給大地的第三伊甸園。需要人人都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擔負起責任。第三伊甸園的象征就是這個修復過的蘋果。
鏡畫折射著皮斯托萊托豐富的藝術人生。自1960年在意大利都靈市首次舉辦個人作品展之后,皮斯托萊托先后在世界上十幾個國家舉辦過個人展覽,并先后參加了10屆威尼斯雙年展。由于在藝術方面的突出貢獻,2002年,他獲得了由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頒發的藝術和文化貢獻證書。2003年,他在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上被授予終身成就金獅獎。
如今,皮斯托萊托的作品已被許多國家的知名博物館收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的波布博物館、羅馬的國家現代藝術館、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等處,都能看到皮斯托萊托的獨特精美之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