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突然被沒有合法地位的“學院理事會”解除院長職務。我被解除職務的理由,就是我邀請當代藝術家當教師,藝術家來上課這樣會改變了方向,培養了非應用型人才為。對于這種荒誕和無知,我想闡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和這樣做的目的。
為什么要請這些特別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當代藝術家來當教師?
如果對現有教育體制的弊病無法進行改革,是否就意味著我們無所作為?作為一個積極的理想主義者,我當然想有所轉變,但我同時也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也知道這不是幾個人,短期可以建成的。但只要抱定理想,同時腳踏實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采取行動,我們就能有所作為。并且我還相信,當每個教育者不停的小步邁進的時候,中國的藝術教育就有可能大步邁進。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支撐下,我在國際傳媒設計學院進行了一系列的積極嘗試,其中一項就是聘請志同道合的,特別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來當教師。
請當代藝術家當教師,在我看來,是對中國應試教育的一種強力反動。回頭看看中國的應試教育現況,從03---06年我一直親自參與招生的第一線,走遍了大江南北。美術類考生最多的是山東,去年應屆有十多萬考生,是文化藝術大省,競爭激烈。許多考生因為他們的文化課成績沒有把握可以出線,老師就建議他們去考藝術專業,因為藝術類文化成績合格線較低。于是一大批學生突然學習藝術。我到過一些專為高考的美術集訓學校,規模很大,負責人給我看他們應屆考生的練習作品,一堵墻上300個學生的作品幾乎是一個人畫出來,一樣的筆法、工具、大小、繪畫方式和風格。北京中央美院附近也有近兩萬個學生進行美術高考集訓,在集訓學校,每星期一至六,每日十多小時畫畫。吃、睡、學習全部集中,紀律嚴格。經過九個月至一年,培訓出千篇一律方式的寫實模仿的技術。在這樣的軍營般的集訓下,進行倒模復制式的教學,把他們的個性、想象力、創造力一掃而空。各省的美術聯考也沒有創作類考題。素描、色彩、速寫全是標準化的寫實模仿。在這種考試體制下,在這樣的集訓后的青年人能否再有“西游記”孫悟空大鬧天宮,或“哈利波特”式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因此,根據學生的狀況,我們的教學策略是大學生前兩年主要都是基礎課程,特別要加強他們的思考、想象、創造力,革新能力的培養。發掘學生自身的差異性、發展個性。培育學生文化藝術綜合素質。在三四年級重點轉為技術性,操作性的應用設計課程。在注重創造力的培養過程中,需要改變工廠式大生產教育模式、改變標準化培養模式;需要開發討論空間,啟用智慧型老師,給教師更大的空間去進行創造性的,靈活的,開放的教學,打破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本身也是一種藝術。
藝術家與設計師是水火不容的嗎?
事實上,許多藝術家同時是從事設計工作,著名的紐約涂鴉藝術家哈林就是兩者合一。,香港最有名的幾位設計師也是藝術家,他們從事水墨畫、裝置、雕塑、攝影、版畫創作。學院教師鄭國谷是著名當代藝術家也是空間設計大師,去過他的“帝國時代”大莊園一定有深刻印象。在傳統的觀念上藝術家是自由創作,設計是市場需要。但時代在變遷,現在的當代藝術是由市場引導的,設計可以是個人無功利的純設計。設計從來是藝術史的一部份,只是與繪畫、雕刻、建筑的藝術媒介不同。有一個德國策劃人幾年前說,在當代職業的設計師(多媒體、游戲),他們業余時間的創作帶動了藝術的新潮,成為藝術發展的主流。
邀請當代藝術家當教師,成為解除院長職務理由,這使我感到十分驚訝。設計藝術學院請藝術家上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怎么突然變了大逆不道。從事藝術教育的人都知道,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校開創現代藝術與設計教育體系。格羅庇烏斯院長找到的首批9個歐洲最有創新改革的精神的畫家,組成了最核心的教師隊伍,其中有抽象派大師康定斯基、克利、伊頓等等,院長是用藝術家作為形式導師,與技術操作師傅結合,使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
請看這些著名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為教學和學習帶來了新氣象
北師大珠海分校國際傳媒設計學院從03年開始建校,邀請了不少十分活躍的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為導師,他們創造性的開發了藝術教育方式方法,使得學院氣氛活躍,學習生活豐富多彩。
教學是開放的交流
從學院開創時,著名藝術家吳山專老師開始每晚八點在學校清水竹苑餐廳開講,吸引了大量同學踴躍參與,開創學校公共討論空間。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嚴磊、陳邵雄、鄭國谷、陳再炎、楊勇、黃曉鵬、蔣至、儲云、朱加、徐坦等老師們來到學院后,不斷發展深化這種 “非正式” 的課程。同學們不分班級、不分專業,自由加入,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不拘形式的平等對話,促進了思考,產生出許多新的見解,醞釀許多靈感和策劃方案。陳邵雄老師說“我希望跟學生之間是一種很平等的感覺,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關系,我所希望的是一種活力,一種能相互激發的關系,我不太喜歡鐵板式的教學方式。” “藝術溝通的能力要比技術要重要的多”。餐廳里的公共空間,問答施教和自由的討論方式,有別于課程制集體訓練模式和師徒制工作坊作業模式,自由交流狀態最能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狀態。教育是一種無保留的、開放的交流,是啟動人創造思維和悟性的交流過程,藝術教育的最佳方式,應該是如何為青年人創造和更有成效地激發智慧的氛圍。
學院學生自我組織和策劃有廣泛參與的“教學公開論壇”。探討學生在學習和教學中問題。邀請其它大學藝術院校教師、知名藝術界人士、文化企業管理人士、媒體精英、學生家長和同學們,老師們一起圍繞學生們提出議題,展開自由討論。如 “什么是基礎”、 “藝術與設計關系”、 “教學評估”、 “社會需要什么樣人才”等主題進行廣闊視野地探討。
專業課程中的人文與社會內涵
教育的首要任務不僅是學習知識與技術,也要思考人生目標和自己的志向。育人與傳藝學技是不可分割教育整體。基礎設計第一堂課,鄭谷國老師并不時從傳統的點線面基本原素練習開始,他要求學生設計自己的名片來介紹自己,并郵寄到校外一個藝術中心,他在那里指示下一步工作。作業的核心要求學生首先思考人生目標,自己的志向,為自己的發展確定方向后,再利用字體設計和構圖設計,創建自己形象。 同時引導同學們與校外藝術中心建立聯系。老師把專業基礎課程與人文社會、知識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與其它獨立藝術家不同,作為傳媒設計師重要的素質是團隊協作精神,這也是當代年輕人較缺乏的。鄭谷國老師設計這樣的團隊作業:將一個影像分割制作,讓學生每人繪畫其中一小幅,每人繪畫中保持個性,又能夠考慮自己一幅畫與四周畫面關系和連接,30人30幅畫組合成一幅大畫面。他的課程讓學生進入設計師真實的生活與工作狀態,培養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在有千年傳統的中國社會里,強調人的“共性”,甚至到“千人一面”。鄭國谷老師在攝影課程中強調個人的差異,發掘學生的個性。要求同學拍攝自己肖像,用圖像說話,每一個人,每一張臉,彰顯出中國年輕學生各具不同特質與取向。
白禮仁老師一個課堂練習,就像玩[音樂椅]游戲一樣。學生們繪畫模特兒,直至音樂停下來為止。接著每人與其它同學交換作業,在另一同學的作品繼續繪畫,這樣不斷交換繪畫,直到課程完結為止,再對其進行展示和討論。傳統的藝術訓練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原創性,而這種練習卻要求學生嘗試理解他人的思路,吸取和利用他人的工作基礎上繼續發展,培養兼容并包的當代文化態度。
我們重視教學與當地文化緊密結合。地方性知識課程也是全球化時代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開平位于廣東西部,約100年前,華僑們從海外還鄉,在家鄉建造一座座具有防御功能的私人大宅院-碉樓。華僑們帶回的他們個人對海外建筑的認識與經驗,結合鄉土建筑,建構碉樓。建造一群世界文化拼圖式的建筑景觀.從當代的視角來看,開放姿態和拼貼式的構成,文化態度,是活生生的教材。視覺調研課程中,我們圍繞學院所在地珠三角地區和廣東省內,發掘當地的豐富文化資源和文化身份的特征。了解當地的人文風貌,認識文化脈絡與傳統精神。從中進一步認識本土與世界的關系,當下與傳統的關系。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對知識的批判精神
Peter老師認為:大學相當于公共交通系統,而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個巴士司機,最好是個的士司機,來為每一個同學服務。Peter說:我不能告訴學生該去那里,教學的起點是建立在一句平常話上“我能幫你甚么?”,以學生的自我需要為目的地,老師們按照自己的經驗和了解,打把學生帶往他們想去的方向。 “我能幫你甚么”實際上這就是向學生提出的自主學習的問題,要學會自己做決定,自己做選擇。即使不能激勵學生自己開辟一條新路子,起碼可以激發學生去自覺面對已有的選擇。
白禮仁老師提出“大排擋”概念:學校就像大排擋食街,有各種風味美食小吃的“工作室”,吸引學生挑選自己的喜好口味。學生在第1學期,需要學習了解自己興趣,學會選擇,然后進入各種工作室。白禮仁老師更進一步認為:理想的學院是沒有甚么課程,但設有許多各種工作室。學生自由進到各種工作室,進行自我練習與創作,工作室里可以得到許多技術人員技術協助。老師們充其量只是一些顧問們或聊天者們。
傳統觀念對知識的性質,理解為 “絕對性”和“神圣性”,產生了知識的霸權,并通過灌溉式的教學,支配和控制知識。當代人對知識采取了理性的批判態度,從不同視角,價值觀念,語言符號重新認識知識的性質。知識始于懷疑,課程知識不僅是理解,掌握,運用的對象,也是反思,質疑,批判和修正的對象。其中蔡江宇老師的教學以問題為核心,激勵學生大膽提問,他布置的學生作業展覽的主題,就是利用各種藝術形式包括行為藝術對他本人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進行質疑問難和批判,鼓勵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獨特理解,他說:“ 如果有學生反對我,我就高興了.如果學生對我沒有意見,就是出了問題,就是我教學的失敗。”
具有活力的教學方式
吸收多元藝術風格,多元文化背景的師資,排除僵化思維模式。因材施教,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更適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發現他們個人所長。
來自香港的愛爾蘭人白禮仁,注重學習過程的經驗,善于教學結合游戲。教學中師生處于愉悅,合作,全身投入的游戲狀態。 他相信生活就是有一系列游戲構成,教育要充分展現其 “游戲性”。 而這些學習的經歷,對同學今后的在社會發展中有長遠影響。譬如: [接龍]即興思維練習。每一個同學一張畫紙,首先由第一位同學將畫紙貼上墻,做幾分鐘之即興創作,接著第二位同學貼上第二張畫紙,延續前一思路繼續發展,接著第三、第四位同學,像接龍游戲式的,一個接一個地畫,直到畫紙貼滿整個墻面。[空間練習]第一部份,學習對外部建筑空間的觀察。第二部份,利用音樂攝定其心神,閉目盤膝,進入冥想,觀察內心的空間,加以表現心理空間。
德國留學多年的蔡江宇老師,他的設計課程是利用現代設計史的發展,學習設計原素、原理,把課程戲劇化。他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設計流派,利用自己的獨特理解,二人一組,自己編劇、編臺詞、設計服裝道具、化妝、背景,作情景演出。當時學生們并不理解,學美術為什么搞戲劇。 后來,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通過多樣化媒介和手段去表達,利用戲劇方法進行設計藝術課程。有助專業學習的深入理解。
丁志明老師是廣告界資深的創意總監,他的課程強調實戰演練,緊緊扣住社會文化、市場心理。[絕對中國]課程作業,要求學生創作一系列伏特加酒的品牌廣告方案,練習如何把西方產品的結合中國文化,面向中國消費群,走進中國市場。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文明古國,有深厚的酒文化傳統和習慣,外來品牌的酒,如何為中國消費者認可、接受,這是有關文化認知與融合,具有挑戰性和現實性的課題。
杜予超老師是環境景觀設計家, 他說“我認為給學生布置的練習不僅要使學生逐漸去加深對設計的理解及認識,同時也應該提供給學生個人自我發現的機會,幫助學生擺脫習慣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通過有趣及挑戰性的方法去實現各個不同的解決方案一直是我在教學中所強調的”。 杜予超老師組織的課堂作業,利用藝術大師丟勒名作 “伊甸園里的亞當與夏娃”。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經驗,通過個人局部形象的集體整合,重組“伊甸園里的亞當與夏娃”圖畫。進行觀念轉換與形式解構和重組,把摹仿、參考轉換成創作、發展。
教學與環境和社會互動
黃曉鵬, Peter老師,陳邵雄老師,鄭谷國老師常常走出教室,利用校園空間組織進行教學創作,教學展示。有意在校園營造校園藝術的氛圍,吸引其它學院學生參與藝術活動。同學組織校園視覺藝術節,參與策劃珠海沙灘藝術節,組織到香港及歐洲交流。這些開放式教學活動也推動學生們在實踐中多方位自我培養和多元發展。
這些具有多元背景的教師們,具有教育的智慧,豐富的教學思想和方式、是學院最寶貴的資源。同一課程在不同班級,選用不同背景的老師運用不同教學思考所創造的學術氛圍,讓學生處于各種藝術碰撞和交流情景之中,消解了標準和統一模式,推動學生自我思考,自我發展,尋找與創造適合自己的藝術方式和藝術理念。
這次事件也反映了大學管理體制上的問題。
免職理由關乎教育理念上的學術上的問題應該由學院的學術委員會、學校的教授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等學術部門教學部門進行論證,而不是由幾個沒有學術和藝術專業背景的行政人員的理事會議進行判斷決定。
理事會議有五人:校長、辦公室主任和“投資方”代表(三人沒有任何藝術專業背景的),加上“德國學校”的代表,(沒有設計專業背景),和本人。而且這個免職決定只是理事會上口頭決定,沒有任何程序,不顧法規合約,就立即執行。教學副院長是深受學生和老師愛戴的70多歲老藝術家,有人找出他曾在三個多月前寫的辭職信(已撤銷的),說理事會現在接受了他的辭職,把他趕走。這個理事會本身是國家沒有批準過,沒有注冊登記過,是自己組織的,這個大學缺乏規則和法制。
這個事件帶出了藝術教育國際合作辦學問題。
藝術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我們自己的學校,是為了中國學生的利益,而不能只是看作賺錢的生意。國際交流要吸收真正有益的東西,交流要越做越寬,多樣化,多方面的與更多的國外大學合作,與他們的長項交流合作。這種合作的內容要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主導的,而不是給外方全盤操作。
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夠引起討論,深入廣泛地討論長期被忽略的藝術教育的種種問題,討論大學的制度問題,國際合作的問題,這些問題也關乎許多家庭與青年人,希望能帶出更多思考,改革我們的藝術教育。
請藝術家教學何罪之有?!
請藝術家教學何罪之有?!
請藝術家教學何罪之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