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支由美國、日本和歐洲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阿富汗巴米揚山谷(Bamiyan Valley)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古老的油畫。創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650年,也就是我國的唐朝貞觀年間。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油畫是西方藝術,源自于公元12世紀的歐洲。但現在的這項新發現改寫了油畫的歷史。
巴米揚山谷是阿富汗境內著名的“文化圣地”。山谷內有大大小小的石窟700多個,繪有各種佛像壁畫,綿延1300多米,比我國甘肅的敦煌莫高窟還要大得多。2001年,塔利班的炮火摧毀了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兩尊有1500多年歷史的大佛像,眾多洞窟也慘遭浩劫。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派遣了一組科學家前往巴米揚研究和修復洞窟內殘存的壁畫。
研究小組成員、日本國立文化財產研究所專家谷口葉子說:“由于大部分壁畫已遭損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保護殘存的部分,并且試圖分析壁畫所使用的材料和繪畫技巧。然而正是在這項研究的過程當中,我們意外地在一組壁畫中發現了油性和樹脂成分。”
科學家推測,這些壁畫很可能出自東方藝術家之手。阿富汗地處中亞沙漠,古代的絲綢之路起始于中國,橫穿沙漠,通往西方。那些藝術家正是沿著絲綢之路來到這里的。
研究人員通過不同的方法,研究了上百件樣本,分析出了這些壁畫的化學成分。“我們發現有一組洞穴內的壁畫是使用了油畫的材料和技術。可能用胡桃木和罌粟子風干制油,”谷口葉子說,“而且這些壁畫都是由多層結構組成,就好像中世紀歐洲人在畫布上作畫一樣。”
而這些層次內容之豐富,令研究者都為之驚訝。首先以天然樹脂打底,接著是蛋白質、樹膠以及油性顏料層。有些壁畫表面甚至還涂有一層樹脂,其作用類似今天的清漆。
“當時人們竟然能夠如此深入地了解各種材料的性質,這太神奇了。”研究小組中的繪畫修護專家大竹秀美贊嘆道。運用天然樹脂、樹膠以及蛋白質等有機物作為黏結劑,這種做法十分先進。它可以防止油畫褪色、腐爛。至今,人們仍然在使用。
其實,在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也曾將油料用于藥物、化妝品甚至造船。但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他們使用油料作畫的記錄。
而其他古文明,比如伊朗、中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等也曾使用過類似的技術。但是目前人們還未對這些古文明的遺跡進行過大規模的研究。谷口葉子希望,未來對這些古國遺跡的研究能夠幫助人類找出油畫真正的源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