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古玉真品難覓假貨橫行 各大拍賣行拒絕拍賣(圖)
紅山古玉真品難覓假貨橫行 各大拍賣行拒絕拍賣(圖)
紅山古玉真品難覓假貨橫行 各大拍賣行拒絕拍賣(圖)
時間:2008-02-26 09:49:09 來源:
拍賣
>紅山古玉真品難覓假貨橫行 各大拍賣行拒絕拍賣(圖)
|
一件價值在幾十到幾百元的新料青白玉,經過一定濃度的氫氟酸溶液浸泡,然后打孔、打磨、拋光后,幾周內就能變成一塊似乎是埋于地底數千年的紅山古玉。造假者一旦出手,其價格往往高至幾十萬元。 因為紅山古玉的器型非常簡單,其材料也很容易尋找,所以在古玩市場里,紅山古玉的仿制品數不勝數。而這些贗品的仿制水平、真實度之高讓行內人士甚至包括專家都難分辨。記者了解到,近5年來,浙江的各大拍賣公司都沒有拍過紅山古玉,有部分拍賣行甚至拒絕接受紅山玉拍品。“仿制的水平太高,加上又沒有太多的真實樣品作參考,拍賣行都不敢拍紅山玉。”拍賣業內一人士說,不用說拍賣行的鑒定師,連專業機構的人員都會頻頻走眼。 22件紅山玉無一真品 杭州市民陸定方1月29日從北京回來,他送至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李彥君處把手掌眼的22件紅山玉均為贗品,這些前后花10余萬元買來的古玉,市場總價值不會超過2000元。從翡翠到和田玉,陸先生玩了20多年的玉,但他認為紅山古玉卻十分難求。 “我了解紅山玉較遲,1998年才從電視中知道,第二年才開始收藏。”陸定方開始關注紅山玉時的確已經不早,遼寧省建平縣牛梁河紅山文化遺址在1984年被發現后,紅山玉器的名氣和價格就已經直逼商周、西漢時期的古玉。1996年,一件紅山玉器甚至以253萬元人民幣拍賣成交。也正是這個時候,紅山玉器的贗品大量流入到國內各個古玩市場。 “我也是看了不少記載和資料才開始下手的。”陸先生說,他前后9年的時間內總共收藏了27件“紅山玉”,包括有“玉豬龍”、“丫形器”、“玉人”、“鳥回首”等,其中5件已經轉讓給藏友。“開始幾年里買進假紅山玉很正常,我沒想到近幾年‘眼力’大長后買進的幾件紅山玉也是贗品”他特別提到一件玉豬龍,該物高14厘米,厚4厘米,青白玉地。“玉受沁器表白化,并伴黃褐色浮沁,包漿十分明顯,而且溫潤亮澤手感也很好。”他說,該玉器全身紋線清楚,眼部突出,吻部微張,雙唇平行,曾讓行內多個專業人士看過都認為是真品。“在北京李彥君老師專門指出了幾處作偽痕跡后,我才知道這也是件贗品。” 前后9年,總花費10余萬元收集來的紅山玉原來均由質地普通的“玉根(普通石頭和玉料的結合處)”加工作偽而成。按陸定方的話說,這是給他較強的看玉自信一個很大打擊。 記者在杭州收藏品市場里了解到的情況證實,紅山玉正在得到越來越多藏友的喜愛和關注。每逢周六市場里的紅山玉攤至少有5個,玉器總量超過1000件。 假的如何做成“真”的 專家介紹說,在我國遼寧遼西的一些地方,制作假紅山玉器已經成風。他們進行造假的依據就是不同時期出版的各種圖錄。而其中有不少贗品的仿制水平很高,往往可以以假亂真。 記者了解到,其實這種玉器的生產并不困難,造假者往往是先找到玉石結合部分的根料,然后用簡單的機器加工,以“標準件”的形式,最終將“產品”全部推向市場。至于具體的作偽流程,記者也采訪了李彥君。 “酸性溶液(氫氟酸)浸泡——穿孔——打磨——染色——拋光,這就是整個過程。”李副主任說,紅山古玉是5500年前紅山文化時期人神溝通的信物,因為紅山人的墓葬基本上都是埋藏在山梁或山頂上,地勢相對比較高,埋藏的深度也比較淺(平均在地表下150厘米左右),這種埋藏方式,會使隨葬的玉器出現不同程度的腐蝕現象。“酸性溶液的浸泡會使新玉在短時間內產生出斑駁陸離的古舊效果。”他介紹說,整個仿制過程中這是一個最關鍵的環節,效果的好壞幾乎完全取決于這道程序。“所以造假者千方百計實驗這種酸性溶液的濃度,以使其腐蝕度達到最好。” 記者也了解到,除了用酸性溶液浸泡這道工序外,其他如穿孔打磨等工序對制假者來說比較容易。一件通過多次分工而浸染而成的做舊新玉往往具有很高的欺騙性。 “即使是使用機械進行穿孔、打磨,因為最后還要進行染色和拋光,所以現代的痕跡會被大部分掩蓋。”另一位曾經多年實驗過新玉做舊的行內人士告訴記者,一件仿制水平較高的紅山玉往往需要幾周時間,做完后的效果可能會比真品更加漂亮更吸引人。他說,目前市場上可見的紅山古玉贗品大部分來自遼寧省遼西地區,當地甚至有一些的造假專業戶。“如果依靠現代科技,集幾人之力仿出來的紅山玉,即使是專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給出個準確判斷。” 鑒別:人工和機械的區別 杭州某拍賣公司負責人說,公司從不參拍紅山玉是緣于其數量的絕對稀少和該種古玉的真假難辨——既然如此難辨,是不是就沒有方法認清真偽?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古玉方面的權威專家牟永抗,他說,紅山文化中的紅山玉生產于5500年以前,當時的生產力決定所有加工工序都為人工,而現在的仿制品或多或少都會使用機械——人工還是機械力成了鑒別真假紅山玉的最重要根據。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玉器全集》第一卷編者牟永抗說,自然受沁的腐蝕有輕有重,有局部和全局之別。市場上出現的紅山玉贗品大多通過酸液浸泡,腐蝕的特征是整體都是蝕孔、蝕斑,非常均勻一致。 牟老認為人工還是機械力是鑒別真假紅山玉的最重要依據。他說,紅山人用線形切割對玉器定形,用動物骨頭給玉器打孔,用獸皮或者是用解玉沙對玉器進行拋光,所以這些都和現代機械加工的玉器有明顯區別。“贗品中的機械切割面十分平整,置于玻璃平面上無搖晃感;仿品玉器上的圓孔也多用電動砣具打出來。”他說,制假者在穿孔時會選擇粗細不同的鉆頭,然后對孔壁進行拋光處理。兩者間的區別就是:新石器孔壁的螺絲紋寬窄、細密不均,高低起伏也很大;而機器打的孔,它的螺絲紋是細密均等、高低起伏一致。“因為人工加工,所以玉器中溝洼兩面并不對稱,不僅如此,即使是任何單面,其線條也不會和諧一致。”牟老說這是鑒別真假紅山玉最為關鍵的點。 據介紹,玉器后期拋光因為手工和機械的關系,也會呈現不同:手工拋光玉器的陰槽里和光面的線比較亂,有深有淺、有長有短,有點狀的、有斷續的,而且機械拋光的痕跡,它的拋光的線非常的細密均等。 “真品紅山玉十分難求,目前已知的存世量還不到200件。”牟研究員說,1996年就有一件紅山玉器以253萬元人民幣拍賣成交。目前市場上大量出現贗品紅山玉和其中的暴利有關,是真品和贗品間的巨大價格差異直接導致了造假者的蜂擁。“專家對紅山玉的了解程度不夠,對是否有砣加工才能稱玉的業內爭議不斷,這兩方面的原因給了制假者以理論和技術上的空間,不少贗品被當成真品出現才成了可能。”他說,目前這些贗品已經源源不斷地流入古玩市場。
|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