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本市北翟路一小巷里有一修復明清古典家具的店家,名為崇徽堂。常有名人光顧這一小巷,出入購買一般都為行家。有大學教授,出版社的編輯,還有作家。我就幾次在那里碰到作家伉儷樓耀福和殷慧芬。他們都是有空去看,見有中意即買,沒有中意的,也都愿意和主人談談明清家具的傳承文化。主人名叫汪順富,一位安徽來滬創(chuàng)業(yè)之人,他從小就是鄉(xiāng)里有名的木匠,也從小喜歡明清家具。那時鄉(xiāng)里明清家具也多,關(guān)注久了,看到骨子里去了,還有了一雙精仿明清家具的妙手。他來滬不少年了,在上海西南老家具一行里,他已是行家認定的明眼和好手。
我認識店主已經(jīng)五年了,不知何時起,也買起了舊家具,自知是在無意之間,受了這居室文化的氣息感染。家具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它的存在會使人感覺美,也會令人感到壓抑和沉重。好的家具存放在家中,使人更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一種自然、安逸和休閑,使家庭變得更加和諧與寧靜。每朝每代都很注意家具的使用和美觀,流傳至今,在民間存有的是明清兩朝的東西。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后期,卻是中國古代家具制作史上的鼎盛時期。明朝注意的是流暢的線條和精細的工藝,清代是厚重的質(zhì)感和華麗的雕刻,兩者風格迥異,各有千秋。明朝家具散發(fā)出一種文人的氣質(zhì),清代家具則是一種富貴的象征。
我常把喜歡的字畫整理好存放起來,所以對家具,我自然更喜歡明清家具中堪稱經(jīng)典的面條柜。在這五年間,我的幾個朋友都在崇徽堂找到了自己喜歡的面條柜,也還都是清中期或之前的。譬如有一對榆木的原先是放在炕上的小柜,做工的到位讓偏愛紫檀黃花梨硬木家具的行家也贊不絕口。還有一個櫸木的面條柜,是明晚期的。腳已爛去幾厘米,可它明朝氣象,讓人和它免不了真心面對。還見過核桃木的全是洼面棱角的和全用金絲楠木料制作的大面條柜,都賞心悅目,覺得和我素來喜歡的字畫,美麗的程度相當。
近日我在崇徽堂又見到一個明式櫸木面條柜。經(jīng)多位專家鑒定,均定位年齡不晚于明末清初。此柜高159厘米,長91厘米,寬48厘米,一門到底,門面櫸木對開,木紋對等,瓜棱角,內(nèi)披麻灰,輔料均為銀杏,由于面條柜通常都是杉木的通門柜,故而此柜頗為難得,實為精品。明清家具的腿,大都微微外撇,莊重和靈秀渾然一體。面條柜是經(jīng)典,柜門打開后,憑著外撇造成的傾斜度,會在自然狀態(tài)下緩緩關(guān)閉,就這一點,就讓人心動不已了。這個面條柜圓我五年一夢,立此存照,愿它帶給我好運。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