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05年底,硬幣3000指數CU3000在35年間上揚了6488%,是同期道瓊斯指數上漲幅度的4.6倍。相關調研顯示,如果從現在起投資硬幣并持有至少20年,憑借其高流動和低風險性,投資回報很有可能超越其他所有的資產。而且,投資稀有硬幣能有效地對抗通貨膨脹,將投資組合中的10-20%投資于硬幣可以降低整個組合的風險,因為從整體而言,硬幣市場與股市和票據投資呈負相關性。
同時,與藝術品或是珠寶動輒上萬甚至百萬的價格相比,硬幣投資的入門級別低。再加上獨立的第三方認證評級機構的存在,使得硬幣市場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和透明度,吸引了更廣泛的投資人加入。目前硬幣市場(不包括金幣、銀幣)的容量已接近400億美元,交易活躍,任何一場拍賣都能達到300萬美元左右的成交量。
古往今來,政權的更迭往往都伴隨著新的錢幣的發行,可以說,錢幣是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腳印,它們不僅清晰地注釋著歷史進程,也顯示著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技術的進步水平。大約500多年前,當人們開始意識某些硬幣要比其他一些來得更為少見時,稀有硬幣的概念就此產生。由于硬幣多為稀有金屬鑄造,因此與僅僅具有票面價值的紙幣相比,硬幣本身便擁有真正的價值。而發行題材、發行量、精美程度以及市場需求等又往往會使硬幣的價值錦上添花。
35年間CU3000指數上揚6488%
如今的硬幣似乎已不具有過往光鮮的身份,它們或是用作輔助貨幣,或是以紀念幣的形式出現。然而,其稀有金屬的出身以及日益稀少的存世量卻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事實上,在歐美,許多嚴肅的財經媒體如《華爾街日報》、CNBC電視臺多年來一直視稀有硬幣為一種穩健的有形投資品,不斷地給予關注和報道。稀有硬幣不僅能給投資者提供年均10%左右的穩定回報,其表現更是在優于股票、債券等其他傳統投資品的同時,也不輸于其他另類投資品。
自1970年1月至2005年底,硬幣3000指數CU3000已經上揚了6488%,同期道瓊斯指數上揚幅度為1400%(紅利分配不計入內)(圖1)。即使與倫敦富時指數(FTSE 100)相比,錢幣的表現也異常出色,七年間實現了53%的升值。此外,《今日美國》的專項調查也顯示,與郵票、房產等其他另類投資品相比,硬幣的投資回報更勝一籌(表1)。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院的院長雷·隆貝拉(Raymond Lombra)長年致力于硬幣市場的研究,他的研究發現,從1973年至1998年間,高品質的稀有硬幣年均回報可達14.1%。

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是,被譽為“硬幣之王”的路易·艾利薩博格(Louis Elisaberg)早在1975年時就聲稱自己收藏的硬幣以平均每年119%的幅度升值。他在1982年花費30萬美元建起的一組系列收藏,若干年后的拍賣價格高達1240萬美元。一枚鑄于1804年的銀幣,在1960年時的成交價為3萬美元,1999年再度拍賣時,價格已升至414萬美元,39年里年均回報達13.5%。
低成本的藝術投資
2005年,美國錢幣協會(ANA)主席巴里·斯達普勒(Barry Stuppler)受機構投資者委托,對硬幣投資市場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研,他得出的結論是,鑒于投資硬幣過往的回報表現,如果從現在起投資并持有至少20年,憑借其高流動和低風險性,硬幣的投資回報很有可能超越其他所有的資產。
硬幣的長期收益不僅不輸于多數投資品,并且它的入門級別低。2001年初次發行時,一組兩枚的水牛銀幣(Buffalo Dollar)售價僅為59美元,目前其在Ebay上的價格為300美元。1995年的鷹洋金幣(American Eagle)10周年紀念幣,發行價為995美元,現在的市場價格則為3600美元。與藝術品或是珠寶動輒上萬甚至百萬的價格相比,這樣的價格顯然要平易近人得多,哪怕是高品質的稀有硬幣對私人投資者而言也完全不在話下,而其藝術價值絕不遜色。一枚小小的硬幣不僅能夠反映歷史的變遷、政權的更迭,也能反映出不同時期造幣技術水平的進步。因此技術精湛、設計精美的畫面不僅能帶給人視覺的享受,而且可謂歷史盡在“掌握”。
當然,投資硬幣的優勢不僅于此。首先,硬幣多為稀有金屬鑄成,其本身就具有價值。近年來,隨著黃金價格的日益上揚,金幣的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其次,硬幣體積較小,方便攜帶。而與同樣體積較小的郵票相比,金屬質地顯然更易于保存。另外,隆貝拉的研究也顯示,投資稀有硬幣能有效地對抗通貨膨脹,將投資組合中的10-20%投資于硬幣可以降低整個組合的風險,因為從整體而言,硬幣市場與股市和票據投資呈負相關性。
成熟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
歷史上,硬幣的市場價格屢創新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藏家、投資人甚至機構加入。1979年至1980年,硬幣市場出現了第一個高峰,幾年間CU3000指數上揚了640%,然而,崩盤隨之而來。由于當時缺乏權威的機構對硬幣進行鑒定評級,也沒有系統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對市場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繁榮曇花一現,無法延續。就如同在樓市泡沫中大量房產中介涌現一樣,一夜之間,無數投資硬幣的公司進入市場,不同品質硬幣間的價格差異從50%或100%被炒到了400-600%,而這些公司質素良莠不齊,無法為藏家和投資人提供專業的指導,在隨后的崩盤中它們迅速離場。
這一局面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得到了改觀。1986年,第一家獨立的第三方認證評級公司“專業硬幣評級服務”(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PCGS)誕生,硬幣投資市場開始向專業化和標準化邁進。隨后,錢幣擔保公司(NGC)、獨立硬幣評級公司(ICG)以及阿莫斯錢幣認證服務(ANACS)的出現讓硬幣享有了充分的流動性,買賣交易就如同投資于股票或是共同基金一般,方便而安全。CU3000指數的走勢也顯示,在1989年至1990年間,硬幣市場出現了“井噴”行情,除了由于海灣戰爭的影響使歐美人士競相買入包括硬幣在內的有形資產以抵制風險之外,獨立的第三方認證評級系統的誕生絕對居功至偉。
除了制定市場規則、規范市場行為之外,PCGS、NGC和ANACS等第三方認證評級機構每月都會對經他們鑒定評級的約2000萬硬幣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讓投資人及時掌握不同類型、不同品質、不同年份的硬幣的存世數量,這有點像證券交易所對市值和已發行股票進行的統計。長達20年的系統數據資料有效降低了投資的盲目性,增強了硬幣作為投資品而非投機品的屬性。
每天,數以千萬計的硬幣通過拍賣公司、網上交易或是電視購物流通。以后兩者為基礎的“電子交易系統”如同納斯達克般精準地運作著,買賣雙方的詢價以及最近的交易紀錄一目了然,增加了市場的透明度。諸如Coin Universe(NASDAQ: CLCT)的交易機構每天在互聯網上向投資人提供類似股票歷史價格走勢的資訊,讓硬幣投資人可以隨時跟蹤各自組合的當前價格,而美聯社和Bloomberg則每天會向各大報紙發布相關信息。可以說,除了硬幣以外,沒有一個收藏品市場具有如此高的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
即使不包括金、銀幣,目前硬幣市場的容量也已經接近400億美元,而且交易異常活躍,任何一場拍賣都能達到300萬美元左右的成交量。專業金融機構的加入,使硬幣市場在完成了最初的專業化之后,迅速壯大。早在1989年,美國的Kidder Peabody公司就發行了規模為4000萬美元的稀有古幣投資基金,隨后基金規模擴大到1.1億美元,更名為美國稀有硬幣基金(American Rare Coin Fund)。1990年,美林也成立了5000萬美元的NFA世界硬幣基金(NFA World Coin Fund)。而瑞士銀行也早在30多年前就成立了黃金和錢幣投資部,為其客戶提供專業建議和估值服務,同時也會定期舉辦展會和拍賣,成為專業機構中的中堅力量。最近的例子,2006年5月,Avarae環球硬幣基金(Avarae Global Coins)登陸倫敦交易所。不同投資產品的推出豐富了投資人的選擇,也讓他們更容易分享市場的繁榮。
賣方市場推動拍賣價格走高
目前僅美國一地硬幣收藏人數就達到了5000萬,其中專業的投資人數量超過了25萬,每一年的交易量則達到了100億美元(不包括金銀幣)。而且,投資者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硬幣遺產庫(Heritage Rare Coin Galleries)CEO斯蒂夫·艾維(Steve Ivy)介紹說:“從2002年至2005年,公司的客戶數量從10萬增加到25萬,其中大部分又來自網上交易。”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硬幣交易電子網絡(Certified Coin Exchange)上總共有112571次買方報價,是3864次賣方報價的29.13倍,且買方報價的總值達到了7.05億美元,與賣方報價的246萬美元總值相比,兩者之間的明顯失衡足以顯現出硬幣投資的賣方市場特征(表2)。未來,硬幣投資人隊伍的不斷壯大和有限的供給之間的矛盾將強化這一特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