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總監:羅中立
·策 展 人:俞 可
·策展助理:寧 佳 吳 蔚
·主辦單位: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
·展覽時間:2008年2月29日—2008年3月5日
·開幕酒會:2008年2月29日晚八點
·展覽地點: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
·參展藝術家:
加拿大:Millie Chen
Warren Quigley
Benny Nemerofsky Ramsay
Lisa Steele & Kim tomczak
Jin-me Yoon
美 國:Althea Thauberger
Chris Barr
Paul Vanouse
中 國:李一凡
黃小鵬
主題釋義:
進入新世紀,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走向是:影像與多媒體成為表現和記錄藝術的最好文本,“換一種方式作藝術”已經從可能成為現實。在今天,影像藝術不再是簡單的按下機器的Play鍵,而是一種結合了表演、裝置、戲劇化的敘述方法,一種觀念性的視覺形態,一個由數理、膠片、電子像素構成的與過去人文時代完全不同的圖像世界。因此,在進入2008年中國當代藝術迅速發展的一年,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希望通過舉辦來自三個中、美、加三國的10位優秀藝術家的當代影像藝術作品展,進一步引發出中國藝術現場對于新媒體藝術新的認知和思考。
“混響”,究其本義是一種物理現象——它原指聲波在空間中傳 播時,遇到障礙物時產生反射、吸收,這就使聲源停止后,聲波還將繼續一段時間才會消失。原聲與回聲的滌蕩交疊,就是所謂的“混響”。
但是,將“混響”作為此次展覽的主題,不僅僅是因為“影像”藝術展播過
程中,聲響效果必然要產生的、簡單的物理現象,更在于它是當代影像藝術的一種存在狀態——一方面,影像藝術基于新的媒介和技術手段,帶給我們全新的呈現和觀看方式,但同時它在藝術觀念和創作形式上,并沒有完全割裂與行為、表演或裝置藝術之間的密切聯系。所以,這是一種藝術形式上的“混響”,它本身就包含著藝術發展進程中的延承和變革;另一方面,本次展覽選擇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參展,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知識準備以及藝術精神,在并置的過程中,也勢必反映出當代藝術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交疊和沖撞。
因此,現實語境中的當代影像藝術,就像不斷經歷著發聲、反射和吸收的混響,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藝術自身的內部變化,也可以窺見來自藝術之外的作用力,它們之間的交互關系,則共同建構了當代藝術的混響狀態。
這是一次由中國、加拿大、美國三方藝術家共同參與完成的影像藝術展。盡管,影像藝術在今天已經不算什么新鮮的噱頭,但在中國,目前為止還沒有系統的學術梳理。因此,“混響”當代影像藝術展,從展覽本身來看,它以最前沿的藝術形式,反映了當下藝術生態的一個剖面;同時它集合了這一領域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他們不同的地緣文化背景賦予了展覽國際性的視角。所以,這樣一個帶有實驗性和多元樣式的展覽,無論是對于藝術家還是策展人而言,都會是一次挑戰性的嘗試。同時對于主辦單位而言,也有益于學術形象的提升,凸顯了坦克庫藝術機構對藝術多元形式的吸納能力,使得本次展覽有可能成為一個超越藝術界限的交互空間。
通過此次展覽,我們可以整合來自太平洋東西兩端的中國、美國、加拿大的藝術家,同時呈現影像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創作生態。“混響”當代影像藝術展的參展藝術家,大都是這一領域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者和先鋒者,通過他們彼此之間作品的互動,可以反映當代藝術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正在嬗變的本土文化、地域生存和中國經驗等重要的藝術問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