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慧在香港海港城美術館的展覽,名為<味道>。
按他的解釋,"味",乃"體味、品嘗"之意;"道",即宇宙自然之道;所謂"味道",就是通過靜坐冥想,忘卻世俗紛爭、身外之物,回歸最自然本真的"混沌"狀態——這,是他的書法及他的人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如果撇開這些,單說他自己喜歡的味道,顯然是辣與甜。因為在海港城的"Rice Paper"餐廳里,當侍應生捧上我們點的越南牛肉檬(米粉),他特別囑咐要了一碟指天椒加魚露的醬汁,說"配這個最好",而當看到甜品單里沒有他最愛的芝士蛋糕,更掩不住一臉失望……
難以想象眼前這個頭戴漁夫帽、長發及肩,十足藝術家造型且喜惡皆形于色的人,在他年輕時,卻曾茹素多年,過著極為自律克己的生活。
或許多年來生命中的自我探問與追尋,讓他終于"味"到了"道"的真諦?于是"見山仍是山,見水還是水",苦辣酸甜,皆屬自然。
"書法是中國人的’Pop Art’"
"我從不喜歡練書法。"陳子慧坦承。
小小年紀,被家中長輩逼著練字,學懸腕懸肘,動作稍不規范便遭責罵,甚至挨打。然而小孩子哪里坐得住,無非"趕鴨子上架",趕一步走一步。"對于中國人來說,學習的第一天,便也是接觸書法的第一天,這是傳統,就算多不喜歡,也無法避免。"
及至終于可以自主,他選擇往國外學西洋油畫:"無他,因為覺得自由,沒有太多形式上的限制。"
然而,在多年的接觸、學習不同西方藝術之后,卻慢慢開始發現中國藝術的奧妙,尤其是書法。"其實,中國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就是書法。在蘇州,從虎丘到拙政園,包括木雕與碑刻的書法作品,就有約莫近1000幅。故宮的三希堂里存放著乾隆皇帝認為世上最珍貴稀有的三件’寶貝’,都是書法作品。上至皇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要學習書法……書法自古以來便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是中國人的’Pop Art’。"
年輕時,他曾在臺灣的博物館里看到唐朝和尚懷素的書法作品,當時覺得好則好矣,尚無太大的觸動,其后在國外生活多年,經了些人生歷練,再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里見到懷素帖子時,卻受到極大震動,至今無法忘懷:"從前看他的字帖,不明白他為何寫到墨跡干枯,還要繼續,而非停下來蘸墨再寫,到那一刻才突然醒悟,那當然是因為激情迸發,無法自已,不由自主地心隨手動,一氣呵成,根本連停下來蘸墨的時間都沒有了!"陳子慧說,當時他眼前,竟仿佛看到一個和尚的背影,正汗流浹背、奮筆疾書……那一刻,他終于頓悟,何謂"我手寫我心"。
這讓我不禁想起剛剛看到的陳子慧書法帖子里那個"悟"字——彩墨勾動點橫撇捺,躍然跳脫,靈光乍現火花四濺,應是他看到懷素字帖時心境的最好寫照吧?
"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人對生命、自然以及內心的一種自我表達方法。西方人無法想像,中國在幾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這樣一種即興或半即興、抽象又具體的造型藝術。"
他形容柔軟的毛筆落在宣紙上滑行的過程,"好像在紙上跳了一支舞。"從下筆到收筆,是個無法逆轉、不可改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有意、無意甚或偶然的變化,能產生超乎想象的效果。而觀眾也能從運筆的起承轉合清楚體會書法家整個創作的過程、意念的變化甚至感情的起伏,從而產生共鳴。"這種藝術所能表達的’意境’,非任何西方藝術形式能夠做到。"
"走人間道,做自然人"
從海港城美術館展出的數十幅陳子慧的書法作品里,很容易看出他本人的個性——簡單直率,不加修飾。每幅作品通常字數不多,以狂草為主,著重字型的結構與變化,寥寥數筆便意蘊無窮,耐人尋味。
當然,最與別不同的是他利用各色水彩作為書寫物料,讓他的書法作品透出一種強烈的現代感。"我當初的想法是,書法是一種古典藝術,它包含著非常嚴厲的自律精神與訓練,好比古典芭蕾,而我希望把現代人的精神,也就是自由的精神,融合到書法上面。所以我把很多現代藝術的觀念,例如平面設計、色彩甚至電影剪輯的觀念,投射到書法這種古典藝術上,希望它出現一種新的變化,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就好比古典芭蕾變成了現代芭蕾,古典歌劇變成了現代音樂劇。你可以稱我的書法為’現代書法’。"
這個創意緣自某天在麻辣火鍋店里他倒翻了湯汁,看到白色桌布上染了一片紅,從而靈光一閃,當即用手蘸辣汁在桌布上寫下"麻辣"二字,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迷上了用彩墨創作書法……
這樣隨心隨性的書法也道出陳子慧現今的人生態度:"多年前的自己太過執著,固守著種種原則不肯讓步,當然不會快樂。后來終于明白了,要順其自然,要走’人間道’。"
頓悟的過程少不了痛苦掙扎,看著眼前衣著樸素,目光單純如赤子的陳子慧,很難想象他竟曾在最浮華虛榮的行業——電影圈——浸淫了15年之久。
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憑著多年西洋美術訓練的底子晉身廣告界,成為當時香港最年輕的美術指導。80年代正值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他也興致勃勃投入其中,從事美術指導及監制,一干就是15年,為香港電影的繁榮興盛貢獻良多。至今,說起當年在電影圈里的"威水史"(輝煌歷史),他仍難掩一臉自豪:"當年李小龍尚未拍完的<死亡游戲>,是由我畫的story-board呢。"
"現在人們都追捧好萊塢,追捧西方電影,其實中國的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比他們先行了幾十年。你看看當年胡金銓、張徹他們的代表作,不是現今流行的所謂’暴力美學’么?"
本來如此熱愛這門藝術,并業已駕輕就熟,然而心思單純的他在這復雜的圈子里卻一天比一天不快樂:"我吃素,不沾煙酒,在這圈子里,這樣的習性根本交不到朋友。從前,伙伴們下了班邀我去素菜館,以為他們存心遷就我,很感動,有一次忽然發現,他們是悄悄去吃葷,打完牙祭,才來敷衍我。這才醒覺自己多不適合呆在這個行業。"
離開了這個浮光掠影的行業,也漸漸醒悟:既然那種種世人欽羨的名與利都可拋下,那么茹素或不茹素,又有什么要緊?從此他便放棄執著,回歸自然。
因此,陳子慧也把他的彩墨書法,稱為"自由自然派"——"自然里包含自由,然而自由不等于自然。很多現代藝術的形式,都過分強調自由,卻讓創作越來越遠離人性的本真,違反自然。我希望我的書法,是以最自然的狀態拿起毛筆,游走于自然的世界,從起落之間,自醒、自覺、自得,從而達至自我圓滿。"
而接受過多年西方藝術熏陶的他也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日漸強大以及國人素質的提高,中國藝術終將實現其回歸:"包括徐悲鴻、劉海粟和林風眠,當年那一撥中國的先鋒藝術家,他們通過對西方藝術的學習,然后經過比較,最終都發現,中國藝術的概念原比西方藝術更博大精深,所以他們最終都回歸到中國藝術上來。我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也必將經歷這樣一個學習、模仿、繼而回歸的過程。"
隨著這個過程的深入,陳子慧深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并喜愛他的書法——此刻他坐在展覽館的入口處,看著外頭熙攘往來的人群,一臉安然。
陳子慧:百味人間道
陳子慧:百味人間道
陳子慧:百味人間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