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暴慕剛眼里心里,葫蘆這一普通植物的精靈之處在于它離開藤蔓以后還在“生長”。他把葫蘆的生長劃分為先天和后天兩個階段。先天指在藤蔓上借天地之靈氣,采日月之精華,受種植人的照料;后天指在玩葫蘆人的呵護把玩下繼續“生長”。生長成熟的葫蘆離開藤蔓依然活著,呼吸注入人的精靈之氣使其繼續生長。其形體不變,密度卻在增加,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堅硬。暴慕剛得出結論:一把好葫蘆是“玩”出來的,而“玩”出來的葫蘆皮質堅硬,敲擊聲脆,油潤靈透,古色古香,渾身釋放著靈氣,完全可以與古瓷器媲美。
玩葫蘆有學問。暴慕剛說:“葫蘆玩的就是皮,因此選購葫蘆有五不取:一是皮質潔白不可取,二是著色做舊不可取,三是胎薄皮軟不可取,四是皮有傷殘不可取,五是缺翻歪眼不可取。”他還總結出把玩葫蘆的“六不盤”:第一是新葫蘆不盤,第二是夏季不盤葫蘆,第三是手不干凈不盤葫蘆,第四是未鑲配好口蓋的葫蘆不盤,第五是做舊的葫蘆不盤。暴慕剛把自己玩葫蘆心得寫成《玩葫蘆》一書,由同心出版社正式出版。從收藏、把玩葫蘆到著書,暴慕剛應該說是圈里有成就的玩家。但他卻不止一次說自己“是一個失根的玩家”。聽他講述中國葫蘆收藏、把玩的歷史,恍然大悟,原來玩葫蘆也需要很深的道行。
暴慕剛時而慨嘆:“一把好葫蘆先天因素很重要,所以自有收藏把玩葫蘆的那個年代(有確切出土文物見證應在明清時期)就有了范制葫蘆者,范制的模具由初期的木模、瓦模、紙模發展到了今天的石膏模。我不懂種葫蘆,所以是個失根的玩家,而不是專家,對葫蘆的認識自然還不夠深刻。種范制葫蘆的人深藏不露,多年來只能與葫蘆對話,卻不能與種葫蘆之人交流。向往為種葫蘆的人去打工,不要工資也不是要學種葫蘆,只是希望能對葫蘆的認識有所升華。”圈內人送他雅號“匏癡”,他自稱匏復齋主人。聽了他的這番話,其對葫蘆的癡迷可見一斑了。
“隨著畜養鳴蟲的興起,玩葫蘆、收藏葫蘆必然蔚成風氣,尤其是北京。”暴慕剛看好葫蘆收藏市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