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FT,一個不新卻很是前衛的單詞;LOFT生活,一種脫胎于藝術家們變廢為寶,如今演變為隨心所欲創造自己夢想的生活方式;LOFT群體,一個不肯做生活的過客,要用感悟雕刻生活年輪,為夢想永不妥協的烏托邦人群。
貓在北京的冬天里,有理由為自己的心靈放個假,向充滿著精神家園色彩的LOFT生活進發!在那些閃現著“自由、前衛、寧靜、個性”的空間里,釋放最原始的審美情結,為心靈尋找皈依的港口。即使,只是走走停停、兜兜轉轉、吃吃喝喝,即使找不到可以互相取暖的同路人,即使不過是個別人眼中觀望發呆的過客,但在都市的喧囂,在與窘迫現實的對抗中,我們有理由在這一刻拒絕平庸的世俗,任內心自由任性的不羈充滿飛揚的張力。
寬闊整潔的馬路,稀少的行人,灰色格調的高大建筑,兩米多高的大鐵門,門口工整地寫著“某某工作室”,這就是宋莊東區藝術中心,給人一種仿佛到了澳洲的感覺,地廣人稀,建筑前衛。在這里,隨便走進一扇大門,都會有驚喜。
在血脈傳承上,它是北京圓明園畫家村新的根據地,是眾多藝術追求者的追夢天堂;在空間分布上,它又是北京798藝術工廠的大后方;而在更多人眼里,它是當代藝術新的搖籃和母體。宋莊,一個位于中國首都北京的邊緣小鎮,已經在通向世界當代藝術中心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宋莊的“變遷”史
時光回到1994年春天,一幫留著長發、胡須,背著畫夾子,身上滿是油彩的“怪人”突然造訪,給這個沉默多年的小村莊帶來了莫大的轟動。村民們像看異類一樣打量著這幾個人物,他們有的人喜歡畫咧著大嘴笑的大頭人,有的則喜歡畫光頭,他們的一切都讓宋莊人覺得很新鮮、好奇。這些人正是宋莊畫家村的開創者,也是如今已赫赫有名的藝術家,如畫家方力鈞、岳敏君、王音和批評家栗憲庭等。1995年秋,圓明園畫家村被解散,以圓明園藝術家為主的藝術人群向宋莊集體大遷徙,因此,宋莊的小堡村開始陸續迎來從圓明園撤出的藝術家。作為自由藝術家們新的聚集地,宋莊頓時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一些老一輩藝術家,比如黃永玉等也相繼來到宋莊落戶,與年輕的前衛藝術家們一樣過著清淡自在的藝術生活。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如今的宋莊已經聚集了近2000名畫家,與798、草場地等藝術區的廠房式風格不同,這里的畫家們分布在宋莊鎮下轄的十幾個村子里,有的住在當地村民的四合院里,有的生活在新建的美術館中,也有的自己建起了小別墅,既有LOFT的生活方式,也有四合院的傳統生活。相比而言,這里顯得更安靜、更內斂、更原始,更像一個遠離都市的世外桃源。
我的LOFT生活 繪畫就像是一種信仰
李薏&宋莊生活
李薏,一位生活在上上美術館里的女畫家。二樓12號是她的工作室。這里的建筑有點像工地里的簡易房,不同的是,這里灰色的幾何圖形外觀,看上去頗有藝術氛圍。出身醫生世家的李薏,父母一直都希望她能當醫生,卻沒想到她拿著畫筆遠離了家鄉。在山東的時候,她做過廣告設計,當過美術老師,但最終她選擇了當一個職業畫家,用畫筆來表達自己的人生。今年8月份,從朋友那里聽說了宋莊,她毅然放棄了家鄉的生活,只身來到這里,“宋莊最吸引我的就是可以找到知音。” 或許正是這種執著的精神追求,讓她忽略了對物質的追求。
和李薏聊天的感覺很享受,她說話時嘴角總是帶著微笑,言談中滿溢的幸福感充滿了感染力。不難看出,對她而言,繪畫就像是一種信仰,成功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過程,享受畫出自己心靈的愉悅。她的畫中也體現出她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曾在山東威海生活過兩年的李薏,對那里的天鵝湖情有獨鐘,高貴美麗的天鵝也成了她繪畫的主題。對于上上美術館,李薏的感覺是一個動物園,里邊住著在普通人看來是“另類”的畫家們。每到宋莊藝術節的時候,許多普通人會來這里參觀,他們趴在玻璃窗上往里張望的時候,李薏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只被他們參觀的動物。
陳羲&宋莊生活
“隨便看看吧!”當你的目光被寬敞畫室里琳瑯滿目的作品吸引時,一位留著微卷的中長發、嘴里叼著香煙的中年男子會很有禮貌地遞上名片,然后回到舒適的沙發里繼續和一群朋友低聲聊天,他就是畫室的主人,藝術家陳羲。他的畫室足有200多平米,里邊有個小二層,是他和女友的起居室,一樓則全部都是他們的創作,墻上掛著已經完成的作品,地上和豎在墻邊的都是正在創作的、五顏六色的油彩,還有一些雜亂擺放著的畫筆,很有氣氛。這里周末會對外開放,只要感興趣,隨時都可以進來參觀,陳羲會懶洋洋地半躺在沙發上和來客南來北往地侃上一會兒,不論是繪畫還是品茶,只要愿意,什么都行。在這里,大部分藝術家的畫室都會不定期地對外開放,不用擔心自己是門外漢,藝術家們更喜歡你用原始的審美去感悟他們的創作,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鄭旭東&宋莊生活
正要逃離,旁邊小屋門口兩個正在拍照的年輕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原來他們也是住在這里的畫家,看著迷人的鄉村夕陽,忍不住出來拍照,門口的石頭和廣場上的石碾子都成了他們的背景。一身休閑打扮的鄭旭東是一位80后畫家,剛搬來這里半年多,很喜歡收集時尚雜志,他租的平房門口很小,里邊空間卻很大,水泥地板、地熱取暖、鋪在地上的榻榻米,看上去很舒適;走廊里全部都是他創作的藍天白云,一股朝氣迎面襲來,連濃重的油彩味都變得提神醒腦。“這里有很多80后的同行,跟他們交流很開心,我的圈子在這里。”說到這里的生活,小鄭很滿足,物質條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溝通和創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