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道長說艾未未正在做的是類似于他們道觀中李真人所作的神圣的事情

攝制組全程記錄甘肅省秦安縣石節子村5位村民辦理簽證的經歷
5月17日下午4點,參加艾未未“童話”作品的甘肅省秦安縣石節子村5位村民抵達北京辦理簽證。當接待他們的專車經過天安門時,在看見毛主席像的一霎那,他們說他們“想到了艾未未,沒有艾未未的話,去德國這輩子也是不可能的。”同時,他們也把真摯的感謝給了藝術家靳勒,正是這位來自石節子村的藝術家通過實際行動與努力,使得他們一步步接近由艾未未創造的童話。看上去,對于這幾位村民來說,“童話”真的要變成現實了。
對于作品“童話”的意義,或許任何人現在來評說都是枉然的,鬧劇也罷,藝術也罷,至少它已經改變了或者正在改變很多來自底層的參與者的生活——從物質到精神。懷著難以名狀的復雜感情接過人民幣時,這幾位村民第一次享受到了有人給報銷差旅的“童話”般的待遇,而為他們買單的人正是艾未未。
對于被村民們稱為“睡夢”的作品童話,他們中的一位葉道長是這樣理解的:艾未未正在做的是類似于他們道觀中李真人所作的神圣的事情。他利用自己的力量及資源使得他們這些幸運的村民能夠走出山溝見世面、開眼界,是普通人里面具有“神性”的一位。他同時表達了艾未未能否對他們的道教事業進行宣傳以及能否對當地貧窮的現狀作一些具體的改變和幫助。村民們對生活的務實態度使得我不禁對藝術的公共性及社會功能大加懷疑——藝術在完成自身訴求的時候真的會像童話一樣遙不可及嗎?在談及如何看待他們自身在作品“童話”中的角色時,他們反復重申了自己是幸運的人以及自身如何代表其他村民去德國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的愿望等。另外,道長還認為藝術和科學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最后,道長說自己因為身體原因將不能去德國,因而懷揣遺憾專程進京來見艾未未,并要以一種民間的方式向這位做著和“真人同樣的事情”的“一位好人”表示謝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