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是商品促銷,人們是為了搶購低價的食用油,而釀成悲劇。后者則是文化活動,為了享受免費待遇,觀眾如云,爭先恐后,以致博物館出現爆棚。兩樁重大的擁擠事件情況不同,其實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省錢。無論是物質上的民生,還是非物質的文化生活,人們都祈求少花錢多實惠,乃至不花錢得好處。這可能是人的一種本性,無關財富多少、收入高低。每年圣誕節之后,西方的商家普遍低價銷售商品,不是照樣吸引無數腰包鼓脹的人們擠破窗、軋扁頭嗎?
這些姑且不論,而側重議論一下博物館井噴現象。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博物館的觀眾因免費開放而瘋狂,其實是一個警示,說明人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對過往的高價門票不滿,政府有責任和義務用切實的行動回應百姓的這種期待,加快公共文化建設,將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成人民的精神家園,讓普通百姓都能免費享受到它們提供的服務。實質上,就意味著政府不僅要關心物質的民生問題,也應該將非物質民生問題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據說湖北省博物館以前的門票每張為30元,即使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因覺得貴而從未進去參觀過。可以想象,30元錢對一個低收入家庭來說,并非一個小數字,足以成為全家一兩天的伙食費,假如父母帶著孩子進去參觀一下,上百元的費用,更是占居了每月生活費的相當比例。而對博物館心向往之的心態,也是不可改變的。難怪一聽說免費開放,當然就要進去一睹為快。就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一些文化設施的“進入門檻”確實過高,別說二三十元的門票,那些動輒五六十元的電影票,幾百元上千元的戲票,那更是讓人望而生畏。所以,在文化生活即非物質民生問題上,如何讓百姓得實惠,乃當務之急。
不過,這里也有另一個問題,就是有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就是寧可吃好穿好,卻不愿為精神產品、文化生活投資,覺得這是額外開支。即使收入不菲的人,也有這種心態。明明每月有書報費,卻不舍得訂報買書;喝酒、抽煙可以爽快地掏腰包,卻不肯進博物館、科技館去看看;舍得在牌桌上麻將臺上輸一把,卻不愿投資家庭的文化基本建設。諸如此類,消費觀出現了一種扭曲。本人因在媒體工作,每年總有朋友來問是否有訂報單奉送,而其中不乏高薪者,月入上萬,卻不肯每年花費二三百元去訂一份想讀的報刊。即使單位的公費開支,也受一種畸形的消費觀支配,寧愿不時揮霍數千元請客宴請,也不想花費一筆錢為單位、為員工多訂閱一些報刊。這種意識其實很有害,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缺乏財力的支撐,顯然就缺乏足夠的驅動力,而這又造成精神生活的貧乏、文化品位的低下,與十七大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相距甚遠。
博物館井噴的兩面觀,不僅政府部門,我們自己也應該有所感悟和反思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