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座落于武漢市,文物豐富,其中館藏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稀世珍寶,免費開放不僅引來如潮的武漢觀眾,許多外地游客也紛至沓來一睹國寶級文物。在筆者看來,博物館人滿為患,萬名觀眾品嘗“免費大餐”,應是可預見的,堪稱是一種公民博物館“饑渴癥”,省博對此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應對措施。
當然,博物館的“卷紙、洗手液被拿用一空”,反映了少數(shù)游客文明素質欠佳。但從根本上講,公民博物館“饑渴”是因為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太少,甭說省級、國家級博物館,連市、縣級博物館都鮮有不收門票的。許多博物館常年游客稀少,賣不出幾個銀子,寧愿閉門休館也不肯對公眾免費敞開大門。近年來,少數(shù)承載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紅色博物館”,雖然對中小學生實行免費或半票,但總體上講,中國博物館文化仍處于一種收費甚至高收費狀態(tài),令許多觀眾望而卻步。如果全國大多數(shù)博物館實行免費,人們用得著從外地趕往武漢搶“免費午餐”嗎?
博物館濃縮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博物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成為當代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增進公民對國家和民族歷史的了解、感知和熱愛,博物館文化的熏陶不可缺少,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的是博物館要免費開放,讓公民自由地吸吮博物館文化的營養(yǎng)。許多國家非常重視博物館文化對公民的教育和熏陶,如法國博物館、展覽館基本都是免費開放,世界著名的盧浮宮對未成年人、失業(yè)人員、殘疾人及陪護親屬、新聞記者等一律實行免費,此外,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法國國慶日,以及每年9月的博物館開放日,對所有公眾免費。據(jù)說居住在盧浮宮附近的孩子們,從小是在盧浮宮“泡”大的,對法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感悟可稱刻骨銘心。
中國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眾多,收藏著不計其數(shù)的珍貴文物,是傳承中華文化、文明的“血脈”。建設文化大國被寫入十七大報告,在剛剛公布的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調整方案中,清明、端午、中秋擬定放假,這反映了黨和政府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視,有利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博物館對傳承歷史文化責無旁貸,公民呼喚更多的博物館免費開放,以解博物館“饑渴”。博物館是歷史圣地和文化百花園,而不是賺錢機器,因此,博物館免費離不開政府財力支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