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李瓊波 Li Qiongbo 撰文:何金芳 Julia He 劉明戀 Liu Minglian
編者按:歲末年關,機關忙于總結上報,學校忙于復習考試,公司忙于清單結帳,至于大大小小的媒體,自然得忙著東搜西檢,搜索過去一年發生的大事小事,評點2007年度里那些影響著我們生活的藝術、事件、人物、機構……
有感于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繁榮和一級市場畫廊業形象的快速提升,本刊編輯部全體同仁共同策劃并組織了這次“2007中國畫廊風云榜”評選活動,旨在通過這樣的評選,為國內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提供可資借鑒的行業參照,進而引導人們關注當下熱門的藝術現象和藝術創作,共同分享藝術與金錢的聯姻為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為體現本次評選的客觀和公正,本刊數月前便通過網絡媒體在全國各地的讀者中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從數百家具有一定經營資歷和場地規模的當代藝術畫廊中篩選出讀者心目中較有影響的30家畫廊,再以相關市場數據為標準,分別從畫廊規模、展覽規格和效果、簽約或代理藝術家的公眾影響、以及推介藝術家的力度等方面設置評卷,由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藝術市場專家、畫廊經紀人、拍賣師、專業媒體記者、以及與畫廊有合約的藝術家和美術專業院校在校學生代表組成評審團,票選出入榜十大畫廊,根據得票的多寡,排名依次為:阿拉里奧畫廊(ARARIO)、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當代唐人藝術中心(Tang Contemporary Art)、麥勒畫廊(Galerie Urs Meile)、北京公社(Beijing Commune)、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Xi Dong Cheng Space for Contemporary Art)、空白空間(White Space Beijing)、現在畫廊(Beijing Art Now Gallery)、北京索卡藝術中心(Soka Art Center)和站臺中國(Platform China)。
需要說明的是,除了以上十大入榜畫廊之外,有不少在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和贏利模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特點的畫廊或藝術空間,如臺灣誠品畫廊、北京環碧堂、U空間和偏鋒新藝術空間等,因名額有限而未能上榜。盡管他們獲得的票數相近,但最終只能忍痛割愛。其實,任何一個評選活動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遺憾,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和絕對的公平合理。“2007中國畫廊風云榜”的評選和推出或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畢竟瑕不掩瑜。我們真誠地希望,這次評選能夠得到圈內外的共同關注,也衷心感謝參與此次評比活動的專家、學者和部分忠實的畫廊讀者諸君,沒有你們的支持和幫助,也不會有評選結果的順利產生。
畫廊業是一個充滿變數、充滿競爭的高危行業,也是充滿生機、充滿希望,有著無限發展空間的行業。我們相信,隨著畫廊業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提升當代藝術作品的市場價值,溝通藝術家與收藏家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與日俱增,中國藝術市場的前景將會更加光明,中國畫廊業也會因眾多后來居上者的參與和努力而呈現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ARARIO BEIJING
阿拉里奧:“財”、“才”兼具
《畫廊》點評:2007年11月,號稱“世界最大”的阿拉里奧(ARARIO)畫廊帶著方力鈞、季大純、隋建國、張曉剛等12位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拉開阿拉里奧紐約(ARARIO NEWYORK)空間的開幕式,讓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外繼續升溫。阿拉里奧總是這樣橫空出世,如2005年末進軍北京時,也是來勢洶涌,馬上與王廣義、隋建國、曾浩和劉建華簽訂合作協議,還揚言2007年要把四大天王皆收羅門下,在藝術圈引起了很大反響。其藝術總監尹在甲之所以有如此膽量和眼光,皆因他背靠韓國總部雄厚的資金支持,加上自身在韓國學的是藝術學,又擁有在中央美院學習美術史學的經驗和在印度、歐洲游歷的國際背景,10年前在宋莊開“通道”酒吧時,又結識了方力鈞、岳敏君等藝術家,因此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另一方面,阿拉里奧畫廊與國際強勢的15家A級畫廊聯盟,如德國的Michael Werner畫廊,強強聯手自然如虎添翼。不管阿拉里奧接下來還有什么大動作,但其運用雄厚資金簽下四大天王以及和A級畫廊聯盟打造品牌的策略,已成為阿拉里奧一面金燦燦的招牌,賺夠了大家的眼球,成為2007年度得票最多的畫廊也是理所當然的。
SHANGHART
香格納畫廊:“形象”大使
http://www.shanghartgallery.com
《畫廊》點評:瑞士人勞倫斯1995年創辦的香格納畫廊是上海首家當代藝術畫廊,引入了規范的畫廊運作體制。近年來,香格納與曾梵志、楊福東、徐震等多位藝術家一起成長,結下深厚友誼,互相理解、彼此支持,始終保持愉快的合作關系,成為畫廊界的一大佳話。2000年,當中國當代藝術還處于被邊緣化的時候,香格納已經帶著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巴塞爾的畫廊。此后,香格納連年轉戰于國際重要藝術博覽會,把中國最出色的當代藝術介紹到西方,成為中國畫廊一張強有力的名片,也成為中國畫廊的形象大使。2007年初帶著曾梵志作品參加紐約軍械庫藝術博覽會,6月份帶曾梵志、周鐵海、馮夢波、楊福東等作品參加巴塞爾藝術博覽會,12月份又在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舉辦“2007年徐震——香格納超市”展覽。通過參加國際最重要的博覽會,增強了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認知度、影響力。對于藝術家來說,能夠在一些重要的博覽會和美術館出現,本身就是對其作品的認可和肯定。而在蘇富比、佳士得等當代藝術的拍賣場上,曾梵志、周鐵海的作品價格屢屢創出拍賣新高,其中應該也有香格納的一份功勞吧。
TANG CONTEMPORARY
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打“學術牌”
http://www.tangcontemporary.com
《畫廊》點評:“做中國當代藝術還是要在中國。如果不來北京的話,在海外做中國當代藝術遲早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這是當代唐人空間的鄭林于2006年從泰國轉道回北京的理由。在曼谷10年的畫廊經營、具備金融體系運作經驗以及當代水墨的學習背景,鄭林悟出了“拽緊學術的品牌,有了現在的學術定位,才能有未來的商業價值”的道理;因此他站在學術的高度,與重要國際美術館、藝術博覽會進行了一系列的合作項目,如2007年8月與廣東美術館共同策劃國內首次大型展現泰國當代藝術展覽,9月特別邀請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為策展人、聯合今日美術館為沈天民舉辦了“天人之際”的展覽,還有在米蘭國際藝術博覽會主題展上的“你以為你是誰”的展覽,均具有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為了使項目能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幾乎每個展覽都會出版圖錄,至今已出版了20本,為當代藝術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而為了突出作品最佳的視覺效果,畫廊在布展上總會做些特別的處理。因此,每個展覽的支出都很大,需花上50~100萬人民幣,有“最舍得花錢”的畫廊之稱。唐人是否能在學術與商業上取得雙贏,相信時間和歷史會給出答案。
GALERIE URS MEILE
麥勒畫廊:豪氣“童話”
http://www.galerieursmeile.com/
《畫廊》點評:艾未未,擁有當代前沿藝術家、建筑師、“鳥巢”設計者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中國顧問等等一系列眩目的頭銜,但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2007年6月他參加卡塞爾文獻展的《童話》作品,由1001個中國人組成的龐大隊伍空降德國小鎮,造成文獻展有史以來媒體報道最多的一個作品。此作品耗資3300萬人民幣,不是一筆小數目,而此巨資的籌辦人麥勒畫廊的老板麥勒先生,僅僅因為艾未未簡單陳述的一個想法,一周內就把難題解決了。由此可見,麥勒先生對藝術家的信任和對當代藝術的理解與支持,非同一般。麥勒——作為最早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歐洲藝術經紀人之一,在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僅向世界推出了像艾未未、謝南星和盧昊這樣一批有影響的知名藝術家,還相繼推出了夏星、李大方等有潛質的年輕藝術家。2007年6月繼卡塞爾文獻展之后,9月份又參加了德國另外一個重要的學術展覽“柏林藝術論壇”,還參加了9月份的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麥勒畫廊通過不同的途徑、方法和觀念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在國際藝術市場上也同樣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和巨大的成功。
BEIJING COMMUNE
北京公社: 別樣的“冷”
http://:www.beijingcommune.com
《畫廊》點評:在798有個很奇怪的地方,門口沒有任何招牌,而且門永遠都是關閉著的,只是偶爾眾多藝術家聚在一起的時候,才讓人猜測大概是展覽開幕。這就是北京公社,由紐約畫商Max Protetch與評論家冷林共同設立的畫廊。自2004年成立以來,展覽密度雖然不大,出手卻都是重量級的,而且在布展上總是別出心裁,對展覽作品與空間的關系極為講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看來讀美術史出身的冷林就是與眾不同。2007年9月份,冷林為岳敏君舉辦第二個個展——“尋找藝術”,偌大的空間只陳列一幅畫有巨大迷宮的作品和一本書《藝術是什么》,書上記錄了形形色色對“什么是藝術”的說法,這種別樣的空間容易讓人沉下心來冷靜地思考問題。而8月份為趙半荻做的展覽展期長達4個多月,讓大家有足夠的時間與作品進行交流。冷林也確實夠“冷”,與當前喧囂浮躁的藝術市場的“熱”形成了很好的對比。看得出來北京公社一直努力嘗試建立起一種推動當代藝術的新模式,一種介于博物館和畫廊之間的新空間。良好的展覽品質,已經為其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相信,學術會為他帶來商業的期望值。
XI DONG CHENG SPACE
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 “借盤”高手
《畫廊》點評:2007年2月28日,程昕東受俄羅斯國家美術館的邀請策劃大型展覽“中國當代社會藝術展”,這是中國當代藝術首次在俄羅斯國家美術館開幕,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使程昕東成為年初的一大新聞熱點。而11月3日,程昕東在798藝術區又開拓了一個新的藝術空間,并以意大利新寫實主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比斯特列托的個展作為開幕展,又聚集了眾多人氣。到目前為止,這是程昕東第四個藝術空間,可見程昕東不但“好色”,而且“花心”——深受法國文化影響的他,出場時如明星般時尚眩目,永遠都是西裝、鮮艷圍巾。在798總是不時地看到法國總統薩科奇、總統夫人或其他外國人士到他的空間參觀,增加了新聞媒體的看點。作為法籍華裔的程昕東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到法國,曾任法蘭西畫廊亞洲部主任。游走于中法之間的程昕東,深諳“借盤”之道。借助法蘭西畫廊的國際聲望,他一方面積極參加國際藝術博覽會,拓展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在海外的市場;一方面從法國攜來了近百件世界藝術大師的巨制名作,介紹給中國。眾所周知的羅丹經典之作《思想者》在中國的展出就是由程昕東一手策劃的,作品最后落戶上海。在驚嘆程昕東的“花心”和“野心”之余,也不得不佩服他過人的精力、魅力和智慧,不愧為借盤高手。
WHITE SPACE
空白空間:“紐帶”之道
http://www.whitespace-beijing.com
《畫廊》點評:2007年初,北京空白空間又迎來了一個中西藝術對話的展覽:西班牙頂級大師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和當代藝術家單凡的聯展,他們的作品意氣相投,產生一種奇妙的呼應。這是柏林亞歷山大·奧克斯畫廊(ALEXANDER OCHS)自2004年2月在北京設立了“空白空間”之后的第三個中西方藝術家的聯展,這些西方藝術大師幾乎都參加過重要的卡塞爾文獻展。每年一度的聯展已經成為空白空間的主打項目,它已相繼舉辦了“瑞士藝術家FRANZ GERTSCH和方力鈞”、 “奧地利藝術家Hermann Nitsch和楊少斌”等一系列聯展。空白空間不但沿襲柏林畫廊推廣優秀藝術家的優良傳統,而且積極地在東西方藝術中尋找某種關聯性,給中國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近距離接觸西方當代藝術以及與大師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引導中國藏家對西方藝術作品的鑒賞與收藏,因而這些聯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身為藝術家的空白空間總監田源深深明白,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僅需要輸出,同時也需要引進優秀的藝術作品,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互相汲取藝術養分。雖然目前這些西方藝術作品由于審美、文化差異等多方面原因,暫未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但毫無疑問,空白空間這種獨到之處,為其打造自己的品牌埋下了伏筆。
BEIJING ART NOW
現在畫廊:“鬼才”有益
《畫廊》點評:現在畫廊老板黃燎原應該說是文藝界的一個鬼才,身份多得讓人難以記住:記者、歌詞作者、樂隊經紀人、搖滾樂隊策劃人、畫廊老板......多重身份積累了廣泛的人脈,當中不乏從事地產、金融、IT、傳媒、演藝圈等的新富豪階層。在他的影響之下,很多朋友開始關注當代藝術品市場。畫廊開業后的前三場展覽就收回了前期所有的投資成本,七個月后就開始全面贏利,更重要的是買家90%都是中國人,這與大部分畫廊以海外藏家為主要購買群存在很大不同。擅長策劃的他借鑒原先推廣搖滾樂、做唱片公司的勁頭和經驗,來經營畫廊和普及當代藝術。令人可喜的是2007年所舉辦的“我們去上海”、“柒宗罪”等展覽犀利地擊中當代藝術,引起了巴塞爾行家及收藏家的極大興趣。11月份,現在畫廊成功通過2008年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申請,成為繼廣州維他命藝術空間之后的第二個非外資背景的中國本土畫廊參加西方人的高級博覽會。對于中國本土的畫廊來說,這確實是個振奮人心的重要信息。
SOKA ART CENTER
北京索卡藝術中心:“先機”先得
《畫廊》點評:早年從事金融行業的蕭富元在兼職經營畫廊5年之后,1997年正式投入畫廊事業。20多年的金融經驗訓練了他對市場經濟的高度靈敏和前瞻性,他深諳市場的運作規律,同時具備了對藝術的判斷力,猶如藝術市場的高盤操手。當臺灣在熱炒本土藝術家的時候,他已經率先做起了內地年輕藝術家,甚至把畫廊開到北京——2001年在北京成立北京索卡藝術中心,成為第一家到內地開設分支機構的臺灣畫廊;當臺灣畫廊大舉進入內地的時候,他看到臺灣經濟的回溫,又折回臺北設立當代藝術空間,影響力輻射亞洲重要國際機構;當東南亞藝術還未被開墾時,他又把眼光投向了東南亞,2007年4月在北京舉辦了“東南亞藝術展”,包括12位來自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六國別具特色的藝術家,然后又移師到臺北空間展出。這是國內畫廊第一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東南亞藝術展,引起了藝術界很大的關注。他的前瞻性和獨到的眼光,讓他永遠走在別人前面,至于他總能夠賺到第一桶金也就不足為奇了。不知道他下一步又有什么另類的舉動?
PLATFORM CHINA
站臺·中國:“影像”之炫
《畫廊》點評:熟悉站臺·中國藝術主持人孫寧的人都知道,她上世紀90年代末留學英國時,深受英國當代藝術中心(IC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和YBA(Young British Artists,英國年輕藝術家)的影響,喜愛當代藝術,尤其鐘情多媒體影像藝術。回國后,她決心打造中國的ICA,為年輕人提供一個自由交流的藝術平臺,所以創立了“站臺·中國”。2007年年初和著名策展人邵大衛(DAVID THORP)共同策劃了“13個:今日中國影像”,這是反映中國當代影像藝術現狀的一個大型展覽。展覽在隸屬MoMA會員機構的P.S.1當代藝術空間內展出,是MoMA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國藝術家影像作品的群展,展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紐約時報》、Art Net和《世界日報》等多家重要媒體都進行了報道。2007年影像藝術市場雖然看起來有點升溫,但由于其特殊媒材、技術要求以及收藏安置的難度,市場的收獲還是有待提升。盡管如此,孫寧還是執著于影像藝術,一如既往地繼續為新媒體藝術家舉辦展覽,7月份的“無邊界”、9月份“藝術北京2007”的“國際影像藝術家群展”……,一個接一個。既然站臺·中國已經奠定了學術的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孫寧一定會迎來收獲的季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