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拍結束后,藝術界經常討論臺灣當代藝術市場的未來。儘管臺灣的當代藝術交易熱絡,有人質疑目前流行的當代藝術只是市場炒作,更多人擔心榮景只是曇花一現。
去年秋拍,臺灣的當代藝術不論單價或交易金額都創新高,侯俊明在蘇富比拍出751萬元的高價,楊茂林的「熱蘭遮紀事」拍出1,477萬元的好成績,郭維國的「臺灣島」有1,813萬元的高價,新銳藝術家李善單的「自在的自在」成交價達1,852萬元,與早享盛名的劉國松的「子夜的太陽」齊價。
秋拍之后,炒作當代藝術的質疑聲不斷。其實當代藝術不是只有臺灣熱,中國當代藝術走紅更在臺灣之前,中國的F4-張曉剛、岳敏君、方力鈞和王廣義作品,每位畫價都在千萬元之上,在亞洲的拍場不斷創高價。臺灣不過在2007年秋拍才開始有三位藝術家晉身千萬元俱樂部。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相較,臺灣的當代藝術價位嚴重偏低。
同屬華人地區,為何臺灣的當代藝術價位不如中國?和買家有關係,華人當代藝術熱與歐美的藝術基金注入有很大的關係,說亞洲當代藝術是由美國、歐洲和中東等地捧紅的,并不為過。要拍出高價,首先得受到「買家」青睞;怎麼樣能有機會讓作品和有實力的買家接觸?躍上國際舞臺是捷徑。
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如今可以到上億元,在藝術市場當熱時,整個中國的藝術家都風行到國外辦展,現在中國當代藝術在全世界的拍場包括瑞士、倫敦、紐約、南韓都可以拍。相較之下,臺灣當代藝術家作品可以拿到國際拍場的屈指可數。去年臺灣秋拍雖熱,國際買家還是少。
拍賣價格是很現實的,得到國際注目與肯定,作品拍賣價格也隨之反應。
藝術投資:當代藝術中國比臺灣早熟
藝術投資:當代藝術中國比臺灣早熟
藝術投資:當代藝術中國比臺灣早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