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察藝術家,除了其作品的拍賣紀錄之外,還應該看其展覽紀錄。作為比翼藝術中心的藝術總監,徐震歷來主要從事裝置與錄像藝術,走上藝術舞臺剛好10年,其作品雖然絕少在拍賣臺上露面,卻積累了眾多展覽紀錄。
兩條線索
徐震的展覽紀錄很多,但他自己卻有一種簡單的盤點方法。那就是循著兩條線索:“一條是藝術家自發組織的群展,直接反映我的創作意圖與藝術趣味的;第二條是所參加的一些重要的群展,其中的作品比較重要。”
從1998年開始,徐震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辦自費的群展。他回憶道:“當時展覽很少,畫廊也很少,年輕人展覽機會很少,大家都盡力往外推。”時過境遷,如今,畫廊多了,展覽更是多如牛毛,直到2006年還有那個38個個展一起辦的熱鬧。
至于國際性的大展,2001年徐震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國外雙年展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也觸使他聯想到一個問題,即面對由歐洲人出資、在歐洲場地上做的展覽,中國藝術家該如何面對?如何來理解這樣的國際性展覽?如何來看待其中所包含的歐洲的游戲規則?“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文化戰爭’。但我們應該如何參與,如何去改變游戲規則?”
把媒體的反映當創作素材
根據徐震的介紹,早在2001年前,他雖然也做裝置藝術、行為藝術以及攝影等,但主要還是做錄像,因為其拍攝成本低。由于裝置作品的制作費用則十分昂貴,他的大多作品只是做了草圖,沒有很成形的作品。
2001年后徐震開始做裝置藝術,逐步推出了一些頗有影響的作品,比如2004年上海雙年展期間上海美術館那個走得“快”的鐘,曾引起上海媒體的熱烈反響。對此,他解釋道:“觀眾、輿論與社會本身,也是創作的一種材料,有時作品需要這種材料。”
作為補充,他還談到了另一個突出的例子,那就是著名的“8848-1.86”。在作品里,徐震用錄像、照片等媒介證明“世界第一”的珠穆朗瑪峰被他鋸掉了1.86米(相當于他的身高),這一嘗試的結果也引起媒體轟動。他說:“媒體的反映本身就是一種材料。由于從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對許多‘世界第一’、‘之最’等紀錄有依賴感。能否擺脫這種依賴?以當時的判斷,至少有人會相信,但沒人能去證實。這正是該作品的討巧之處。”
挑戰底線
“我覺得藝術家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再是僅僅表現美的畫家,不再只是固定的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感受,包括挑戰常人的常識、心理底線和道德禁忌。這種挑戰,其意義就在于可以讓大家換一種方式看問題。”在徐震看來,藝術家對常識的挑戰盡管經常會觸及到一些禁忌,但卻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2007年,瑞士巴塞爾的香格納畫廊推出“徐震18天”個展,其中,徐震用遙控的模型飛機艦船與玩具坦克,在地圖上玩起了所謂的“侵略”。他解釋說,目前正是中國國力崛起的時代,所以中國藝術家大多數會做這些與“國家”概念有關的展覽。許多外國人也是沖著“中國”來關注這些作品與藝術家的。問題是,目前藝術完全由資本控制,許多展覽失去了針對性與挑戰性,展覽紀錄也失去了價值。徐震感嘆,“人有精神層面的東西,或許若干年后,當瘋狂的商業熱潮漸漸消退,人們會再度認識到,在藝術領域里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錢解決的”。
附:徐震的展覽紀錄
| 時間 | 展覽名稱 | 地點 | 展覽性質 |
| 1999年 | 超市藝術展 | 上海 | 自發組織 |
| 2001年 | 第49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人類的高原 | 威尼斯, 意大利 | 參展 |
| 2002年 | 范明珍和范明珠-孿生藝術展 | 上海 | 自發組織 |
| 2003年 | 第五系統:后規劃時代的公共藝術 | 何香凝美術館,深圳 | 參展 |
| 2004年 | 第五屆上海雙年展-影像生存 | 上海美術館 | 參展 |
| 2004年 | 62761232 快遞展 | 上海 | 自發組織 |
| 2005年 | 第51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 | 威尼斯,意大利 | 參展 |
| 2006年 | An Animal | 上海 | 自發組織(由38個個展組成) |
| 2007年 | 第十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 |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 | 參展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