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聯合于去年底下發《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后,在一片議論聲中,我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之一———南京博物院于年初二永久免費開放。而在上海,并非國家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上海美術館也率先在今年春節期間實行免費開放,并規定以后每月一周及國定假日為免費開放日。
雖然是否應該免費開放尚在爭議中,但免費開放的實施又帶來了新一輪的爭議———觀眾欣賞素質的培養、展館環境的改善等成為焦點問題。
爭議一: 觀眾素質不高
“免費”,對于消費時代的大眾而言無疑是最為誘人的。據悉,有一家三代人成為南京博物院永久免費開放的第一批觀眾,他們早上六點半就從郊區趕來參觀。南京博物院免費開放以來,春節期間每日參觀人數為8000至1.2萬人次,目前平均每日5000人次左右;上海美術館春節期間免費開放的參觀總人數超過2.2萬人次,年初四達到了6000人次的頂峰。
美術館、博物館不再是門可羅雀,足見“免費”的力量。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參觀質量如何保證。已經實施免費開放近4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就出現了人潮過于擁擠導致博物館內設置被破壞,部分文化層次較高的觀眾因此不愿走進博物館,甚至有觀眾呼吁恢復門票制;在上海美術館的免費開放日中,更出現了孩子奔跑嬉戲、甚至在畫作前撒尿的情況……一切正如北京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在“免費開放通知”頒布之初預言的那樣:“對于靜心修身養性的觀眾來說,免費可能成為另一場災難。”
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呼吁:“在欣賞過程中,應該學會尊重藝術、尊重觀眾。尤其是尊重觀眾,并不單指展館人員尊重觀眾,而是指觀眾之間的相互尊重。此外,目前一些觀眾還有誤解,認為來到展館就一定得有人講解,其實對于很多展覽,觀眾應該在欣賞之前作一些基本準備和了解。”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黃魯閩表示,在免費開放的預案中已經對觀眾進行了篩選:“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內,必須憑有效證件領票進入。”他介紹:“憑證領票,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參觀質量,并且通過控制發放門票速度從而控制人流,除節假日外,我們目前每天發放門票4000張,就目前情況來看,尚未出現觀眾分流的情況。”
爭議二展館服務質量下降
用“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來形容現在免費開放中的展館似乎在貼切不過,但馬未都直言不諱地指出,隨著人流量的增加,免費開放必然會出現問題:“首先是展出環境因不堪重負,質量下降。博物館的免費不是簡簡單單開門了事,配套的服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大部分博物館的服務并不能算好,免費以后,展館工作人員無力應付過多觀眾,質量必然下降。”他舉例說,杭州是全國率先實行免費參觀博物館的城市,不免費時,其博物館環境優雅,可免費后,“人聲鼎沸像個影院,許多附近的居民在大廳內天天做甩手操,閑聊瞎侃,最后導致館方少開燈、關空調,因為異味撲鼻。”
對于這樣的顧慮,黃魯閩表示,在實施免費開放中,前提就是保證博物館優雅的氛圍,其原有的地位不能變,“隨之的人力物力一定是增加的,每年預計將增加七百萬元的經費,這也的確是目前所面臨的缺口。不過,我們正在向國家積極申請撥款,可以說‘免費開放’是‘國家埋單’。”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軋鬧猛的也會逐漸平息,“我們已經頂過了最初的人流沖擊波,情況良好、秩序井然,以后人數基本控制在每天三千人左右,免費開放是大勢所趨。”
爭議三財政支出增加
免費開放最大的問題莫過于增加了博物館的財政支出。國外對于“免費開放”也是爭議不斷。據介紹,英國在經歷了六年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后,去年卻經歷了一場恢復收費風波,而法國也面臨著是否要對主要國家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的問題,畢竟免費開放意味著法國政府每年的博物館財政支出將增加過億美元。“免費開放”就如一列單軌列車,幾乎不能逆向行駛。“免費”容易,但如果在發生情況之后,要“收費”,那就會引來更大的噓聲。不過,有關部門既然下發了《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必然對于各方面有著妥善、樂觀、積極的相應措施。
“免費開放”所帶來的人氣與人數,其實并無多大意義。如果僅是依靠免費開放,增加人流,讓展館變成了“菜市場”,大家在里面又蹦又跳,大聲喧嘩,藝術品成了陪襯與背景,又何來藝術普及的意義?再看歷年大展———法國印象派大展、上海雙年展、上博的系列國寶展,都沒有實行免費開放,但在售票處排起了長龍,這顯然不是“免費”的力量,而是“藝術”的魅力。“免費開放”只能暫時吸引觀眾,而“藝術”本身才是永久凝聚人氣之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