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神情恬淡,臉容慈祥,這是一幅很出色的肖像畫。它在英國皇家學院勉強被展出了。不久,1876年的巴黎沙龍也向他露出了微笑。青年藝術家們給以極高的評價?;菟估盏谝淮我蜻@幅肖像而獲得了一枚獎章。他的聲譽從此改善,受到了許多關系重大的邀請。這幅畫的主標題用的是《灰色與黑色的改編曲》,就這個題目,仍受到人們的指責。出于對故鄉的思念,他決定將這幅畫獻給祖國,豈料美國不能把他與馬克·吐溫同等地看待。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接受這幅畫后,竟勃然大怒,謾罵惠斯勒算不上是畫家,并吩咐將它退寄回巴黎。最后,法國有馬拉美等人聯名上書,迫使法國政府買下了這幅名作。此畫作于1871年,有144×162.5厘米,現藏巴黎盧浮宮。 |
|
|
|
維納斯憂郁地站在象征她誕生之源的貝殼上,她的體態顯得嬌柔無力,對迎接者以及這個世界似乎缺乏熱烈的反應。它告訴觀者,女神來到人間后對于自己的未來,不是滿懷信心,似乎充滿著惆悵。 維納斯這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家自己這個時期對現實生活的驚惶與不安。古代希臘人想象中的維納斯,是成人般地從海中誕生的,即生下來就是個少女。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卻把這段神話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他說,美是不可能逐步完成或從非美中產生的,美只能自我完成,它是無可比擬的。波提切利這一形象也為這種哲學作圖解,這個維納斯的姿態,就是按照古典雕像的樣式來描繪的,只是把兩只手換了個位置,然而畫上的形象并沒有古典雕像的健美與嫻雅,給觀眾的印象是萎靡和嬌弱,并且充滿著對生活的迷茫。這就是畫家自己對現實的矛盾反映。我們這樣分析,不是說這幅畫的藝術價值不高了。 再從表現技法上看,作者的寫實手法中摻雜一些變形的因素,如維納斯的脖子過長,頭發用線太過分,好象是一綹綹有彈性的物體。手足的比例也夸張些。這一切,似乎在故意強調形象的精神,而不是著重表達肉體。波提切利很善于用線。線條在維納斯裸體上變得極為流暢,至于那個風神形象上的線就更復雜,具有旋轉的趨勢。全畫的色調也極明朗和諧,藝術家用這一切來盡量強調形象的秀美與清淡,只能讓人感到作者的意圖是神秘的,主題思想是隱晦的。全畫有172.5×278.5厘米大,系用丹配拉(一種用蛋清和以膠質的壁畫顏料)畫成。現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
|
但她那安詳的儀態,表明她的微笑還是平靜的。不致引起情緒上的大波動,是一種古代婦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現。由于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樣意味深長,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秘的微笑,少數資產階級美術家干脆給達·芬奇加了一頂神秘主義的帽子,這是很不妥當的。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義控制的年代里,婦女的行止受到許多約束,她們不能充分地表現自己的歡樂與痛苦,不然,就是對上帝的褻瀆。所以中世紀的肖像畫,一般都被畫得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開始為表現人的感情而費盡心機,為了畫出蒙娜·麗莎的真實形象,他還從解剖和生理學上進行研究,探索隱藏在皮膚下面的臉部肌肉的微笑狀態,研究人在輕松愉快時的心理變化與反應過程。為了這,他廢寢忘食,有時,從微風吹起了湖上的漣漪這一現象,也會引起他的注意,啟發他去修改自己的畫面。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值得一提的還有蒙娜·麗莎的一雙手。這雙柔嫩的手被畫得那么精確、豐滿,完全符合解剖結構,展示了她的溫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階級地位。從這雙手可以看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蒙娜·麗莎沒有華麗的服飾,一條深褐色的頭紗上,也不帶任何裝飾品衣紋的自然褶襞被畫得很認真。他用一種調膠的顏色來表現軟緞的質感。袒露的胸部顯示了這位婦女的健康、華貴和青春的美。在背景處理上,達·芬奇運用的是空氣透視法,讓后面的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遙遠的深處,仿佛這一切都被籠罩在薄霧里,以此來突出形象的地位。這樣一幅不大的肖像畫(77×53厘米)竟用去他4年的時間,這說明達·芬奇不是僅僅為了畫好一個貴婦人的肖像,他在藝術上是有所追求的。 對《蒙娜·麗莎》的藝術價值,不能僅僅從肖像被畫得生動逼真上面去考慮,更重要的是,達·芬奇在這幅畫上體現了他先進的藝術思想,即以科學的精神去觀察自然的態度。達·芬奇主張在藝術上要做自然的兒子??墒窃谏駥W思想里,人是被看成罪惡的化身的。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與宗教世界觀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贊美自然的頌歌。他的肖像畫確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義。這幅畫作于1503~1506年間,距今已有480年的時間,一直來人們對這幅畫的種種謎團有各種神奇的解釋。最近,西方有些美術史家利用最新電腦程控數據,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聳人聽聞的發現,認為這幅貴婦人的肖像實際上是按照畫家本人的《自畫像》來創作的。科學探索可以把一些本來已成定論的結論加以推翻,我們期待這種有益于了解人類文明奧秘的探索的深入。這一幅迄今被肯定的原作現被珍藏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內。 |
|
阿爾諾芬尼,這個在1420年被菲力蒲公爵封為騎士真實人物,在畫上拘泥而彬彬有禮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貴客:他舉起了右手,表示一種儀式,象征矢志愛情;新娘則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遠做丈夫的忠實伴侶。 華貴臃腫的衣飾是尼德蘭市民階層中一種富有者的裝束。室內的所有細節,如蠟燭、刷子、掃帚、蘋果、念珠以及兩人之間的小狗,都帶有一定的象征性,它們提示著對婚姻幸福的聯想。畫面上洋溢著虔誠與和平的氣氛,以表達對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規范的贊頌。在背景中央的墻壁上,有一面富于裝飾性的凸鏡,它是全畫尤其值得觀者注意的細節(見附圖局部);從這面小圓鏡里,不僅看得見這對新婚者的背影,還能看見站在他們對面的另一個人,即畫家本人。這種物理學上的游戲,顯示了畫家在運用所謂光線反射方面的知識,請注意在凸鏡面左側的那扇窗戶的弧形表現。小鏡框的四周鑲刻著十幅耶穌受難圖,圖象細小得幾乎看不清了,還有兩人頭頂那只金光閃爍的吊燈(見附圖),其刻畫之精微,為現代攝影者所嘆服,這是尼德蘭特有的細密畫傳統畫法,而用鏡子來豐富畫面空間,正是這幅畫的特色。后來荷蘭的風俗畫,尼德蘭的類似繪畫,都得益于這種畫法的啟示。 另外,凡·艾克在這幅畫上采用了一種新的油色畫法,使畫面能保持經久鮮潤和美麗。據說,他是油畫的最初發明者。不管是否確切,他在試驗用油調色,并取得油畫的藝術效果方面,是開拓者。他最先使用了新的涂料--松脂或乳劑。根據古代美術史家瓦薩里的記載,揚·凡·艾克用快干油來作畫,能使畫面在一晝夜間就可干燥而且不怕潮濕。后來很快傳到了意大利,并被那里的畫家所采用。畫家揚·凡·艾克還曾多次試驗,采用摻有稀釋油的調料液,使顏色易于調和,便于運筆,同時又可層層敷設,使畫面透明鮮亮,這種突破性的創造也是很有意義的。事實上,從他以后,油畫就在歐洲各地的畫家中逐漸傳布開了。這是一幅作于板上的油畫,有82×60厘米大,用色十分細膩,現藏倫敦國立畫廓。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