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畫家陳永鏘近日炮轟著名畫家梁照堂!一篇“畫壇奇文”《“傷害”梁照堂先生及其忠實弟子》最近在圈內廣為流傳,被稱為近年來最大膽的畫界評論文章之一。
學生畫風與老師如出一轍
作者陳永鏘說,梁照堂業余執教多年以后,以其無可刪改的教績——學生成就現象,證明了他會是一個好老師,但不是一個好教師。理由是,他的學生畫風書風與他如出一轍,甚至像是一個模子里擠壓出來的“照堂牌產品”,越是優秀的學生越是像梁照堂第二。“他的弟子,難道都沒有自尊和個性?”
陳永鏘說,從表層的現象來說,梁照堂的弟子言必“金石味”,言必“屋滿痕”,仿佛禿筆才是筆,枯墨才是墨。更有甚者,御筆成墨道時,非得如七老八十手抖如篩,而不為之美。陳永鏘說,“金石味”之美,是因為石之質和刀之刃其意志之質,而不在其痕跡的表象。同理,歲月不饒人,老畫家、老書家以其對藝術創造的執著,抗拒著年歲的壓抑,在艱難把控其力不從心的無奈中,在宣紙中,在書畫作品中,將無奈演繹成了意志美。如果說,讓奶氣未干的童男少女,遏止他(她)們一瀉千里的英氣,而顫顫然地、如發冷如患“帕金森綜合癥”般偽裝衰老,真不知美從何來。
梁照堂和眾弟子準備反駁
“這不由得使我思考到一個美術教育的現實問題,就是學生是跟老師學道,還是學老師那樣畫的問題。”陳永鏘說。
梁照堂目前已經寫好了回應文章,一眾弟子也在準備反駁。“很多跟我學書畫的學生畫得一點不像我,但大家對這部分人都視而不見。”梁照堂說,自己從來沒有拿過自己的作品做示范,“他們一臨我的畫,就被我罵得一塌糊涂。”
梁照堂表示,學生不是學他,他和學生都是學八大,學吳昌碩,學黃賓虹,所以他和他們的作品很似。
梁照堂指出,藝術當下最大的泡沫就是個性,一味追求個性,而沒有很好地打下扎實的藝術基礎,這才是一個大誤區。“所以,我覺得不怕似誰,不怕沒有個性,只怕離開正道。”
陳稱躊躇再三才寫此文章
據悉,陳永鏘寫這篇文章也是躊躇再三。
陳永鏘說,命題是在深思熟慮之后才蹦出來的。他掂量過,以他與梁照堂近30年的真誠交往,以及從這種交往中對梁照堂忠厚為人的了解,他才敢于從學術的角度成此文章的。
梁照堂說,陳永鏘肯這么寫,是對我最大的誠意,爭論不影響友誼。現在的批評界基本是表揚,最缺乏的就是發自內心的批評。
陳永鏘的文章受到大家關注。最新出版的廣州畫院院刊創刊號,特地把該文收入進去,并加了編者按,表示要大力提倡一種真正的學術批評精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