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補缺憾引起世人關注 完整的“唐青花”現世
彌補缺憾引起世人關注 完整的“唐青花”現世
彌補缺憾引起世人關注 完整的“唐青花”現世
一件高達40厘米、保存完整,罐體繪有古代“曲棍球圖”的唐代青花塔形罐引起世人關注,這件在鄭州出土的唐青花瓷器為研究唐代體育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填補了中原地區乃至全國長期以來未發現完整唐青花的缺憾。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松林日前介紹了這一重大考古發現,該青花塔形罐出土于鄭州市市郊上街區的晉、唐時期墓葬遺址。墓葬遺址西距鞏義市黃冶唐三彩遺址19公里,在此次考古工作中共發掘晉墓10座、唐墓3座。
出土的兩件唐代青花塔形罐在同一墓室中,形狀相同,由蓋、罐、底座三部分組成,白瓷胎。器蓋呈塔剎狀,剎座為一覆碟剎身。一罐身飾“童子打曲棍球”、牡丹圖案,另一罐上則飾有萬字符等紋樣。罐身所繪“曲棍球”圖案引人注目,圖案中的人物叉腿而立,右腿微曲,左手揚彎形球桿,左側有一圓球,形象生動。
專家介紹,這種中國“曲棍球”在唐代稱為“步打球”。證明我國古代的步打球比歐洲曲棍球的歷史要早得多。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打球作》寫的即是“步打球”:“堅圓凈滑一星流,月杖爭敲未擬休。無滯礙時從撥弄,有遮攔處任鉤留。不辭宛轉長隨手,卻恐相將不到頭。畢竟入門應始了,愿君爭取最前籌。”
瓷器鑒定專家耿寶昌、王莉英專程到鄭州鑒定,認為這兩件唐代青花塔形罐是國寶級的文物,彌補了我國長期以來未發現完整唐青花的缺憾。張松林認為,此次發掘的唐代青花塔形罐不但為研究唐代青花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尋找鞏義唐代窯址提供了線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說,之前,河南地區發掘的唐墓中也有類似的塔剎形罐出土,但如此完整的青花瓷是第一次被發掘。2005年開始,文物考古部門對河南鞏義黃冶唐三彩窯址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數座唐代窯爐遺址,該窯址地層堆積豐厚,發現了唐代的青花瓷片及藍彩白瓷。專家推測,這里可能是唐代青花瓷器的發源地。而這件唐青花瓷罐出土地點距離鞏義黃冶窯址僅19公里,它將為鞏義黃冶窯址研究提供信息。
至于這兩件唐代青花塔形罐是否出自鞏義唐代窯址,孫新民表示還需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相關鏈接
唐代青花瓷
唐代的青花瓷器處于青花瓷的濫殤期。在中國范圍內,最早發現唐代青花瓷為1970年代,在對江蘇揚州唐城遺址的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唐青花殘器(片),解決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還是宋朝出現的爭論。以后在杭州、洛陽也陸續發現唐代青花瓷,但多為小件或殘片。1980年代初期,考古專家專門對在揚州出土的唐代青花進行分析,推斷揚州城出土的青花很可能是鞏義唐代窯燒制的。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鞏義市黃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發現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藍彩白瓷。目前,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唐代青花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也收藏有一件魚藻紋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