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莞城美術館2月1日正式開館,推出“館藏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展”。
經過半年緊鑼密鼓的籌備,廣東省東莞市莞城美術館將于2008年2月1日正式開館,第一場展覽“莞城美術館館藏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展”即將揭開神秘的面紗。這標志著莞城文化建設步入新階段,并將在莞城文化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精彩一筆。
館藏展凸顯嶺南特色
館藏展匯集了莞城美術館在短時期內籌集到的名家精品,少數作品為明清時期著名書畫家所作,如明中期“吳門四家”之一沈周的《江干話舊圖》、清初“四王”之一王翚的《山水》、晚清著名仕女畫家費丹旭的《撫琴仕女》等。參展作品題材涉及書法、山水、花鳥、人物等,筆墨精妙,意境幽遠。絕大多數作品的作者為近現代知名畫家和書法家,如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李可染、林風眠、李苦禪、傅抱石、黃永玉、康有為、梁啟超、于右任、啟功等。
這些作品不僅較好地反映了近現代中國書畫的歷史發展軌跡,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參展的廣東籍書畫家作品約占了1/4,作者均以嶺南畫派為主,如高劍父、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等,還有黃般若、盧子樞、容庚、鄧爾雅等東莞籍的本土畫家。
莞城美術館眾所矚目
莞城美術館是東莞市莞城街道提出的“文化莞城”系列文化精品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是莞城結合自身實際,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莞城提升文化品位,力圖通過文化帶動,促進經濟社會雙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
近年來,經過迅速發展,莞城的文化氛圍日漸濃郁,市民對文化的需求加大,文化收藏、投資也迅速升溫。莞城美術館籌建之前,東莞一直缺少專業的美術場館。2008年,莞城美術館在萬眾矚目中建成開館,適逢改革開放30周年、東莞設地級市20周年,以及莞城文化發源1250周年紀念,莞城美術館像是與此相約多年,它將在無數期盼的目光下揭開面紗,將莞城多年的文化積淀持續綿延。
在人們的觀念里,一個城市的功能分區往往有著嚴格的分野,某些城市的經濟中心無緣當地文化中心的地位,莞城則是個特例,它不僅是東莞市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東莞市文化傳承的重鎮。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我國美術館的發展卻相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步伐,這與我們悠久的歷史、燦爛輝煌的文化極不相符。與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小城市都有自己的美術館相比,國內中等城市的美術館發展卻遠遠跟不上公民文化水平、欣賞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從這個角度來說,莞城美術館的建成和開館,可謂意義深遠。
 |
“藝術就在家門口”
莞城美術館是東莞市首家公辦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美術館。它坐落在由建筑設計大師何鏡堂院士設計的東莞市莞城市民廣場北樓的一、二層,占地4800平方米。在幾年前,東莞專業的美術場館較為少見。以莞城為例,由于沒有專業的美術場館,辦畫展都要去人民公園里的博物圖書館。莞城美術館的籌建既扭轉了缺乏專業場館導致的不利局面,選址又占盡地利人和,莞城市民廣場是莞城的中心地帶和市民的活動中心,“藝術就在家門口”,莞城美術館的地緣優勢可極大地方便群眾觀展。
莞城美術館承擔著收藏近現代中國書畫藝術品、弘揚美術理念、展示中國優秀藝術文化的使命,同時兼具教育、交流、學術研究、品鑒交易等重要功能。
由于莞城美術館的公辦性質,它還作為東莞市的“美術社會公器”而存在,在東莞市群眾的審美導向方面將起重要的作用。莞城美術館正是因這樣的定位而設計:一層為多功能區,由服務臺、教育互動區、影像藝術展區、展覽廳、接待室等部分組成。服務臺提供售票、相關業務咨詢等服務;教育互動區是美術館的教育、學習、體驗美術的活動區;展覽廳為活動性展區,根據不同類型的藝術展覽進行靈活、可調動的展覽布置;影像藝術展區用于播放影像視覺藝術作品,使參觀者在休息時可以通過視頻展示來享受藝術。二層為全封閉展廳,設有陳列室、珍品陳列室、藝術交流室、藝術工作室、辦公區以及畫庫等。珍品陳列室用于常年展覽館藏作品,陳列室用于展覽藝術家高價值的藝術精品,全部展柜和畫庫均為恒溫恒濕并設有氣體滅火裝置。如此精心的布局和高端的設備,顯示了莞城美術館打造綜合性、現代化美術館的雄心壯志,過硬的硬件設施也為美術館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提升莞城文化品位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經濟建設創造城市的現實財富,文化建設最終決定城市的歷史地位。現代化進程使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黨的十七大報告深刻闡明了文化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為莞城制定“文化莞城”發展戰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東莞市市委書記劉志庚在全市傳達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時代潮流和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努力建設城市精神昂揚向上、群眾素質不斷提高、文化品位迅速提升的文化新城。莞城美術館作為政府強力打造的藝術場館,責無旁貸地擔當起提升東莞市文化品位,以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重任。莞城美術館的開館更是發揮莞城歷史文化優勢、整合莞城歷史文化資源、推動精品文化工程、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的一面旗幟。
莞城街道黨委書記王檢養對記者表示,文化不能狹義地理解為一場演出、一臺節目、一張報紙,文化跟教育、商貿是緊密結合的。莞城推出“文化莞城”戰略,是希望通過它來帶動全面的發展,而不是忽略其他方面。文化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層次、潛力和后勁,要將文化定義為現代城區的核心競爭力。在制定莞城經濟社會雙轉型的發展戰略時,文化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莞城要做強‘總部經濟’,這與‘文化莞城’也有很大的聯系。一個地方若要成為企業總部的集聚地,首要因素就是留住人才。人才的去留雖然與居住環境、社會治安等因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氛圍、文化底蘊對他們是否有吸引力。”王檢養認為,“文化莞城”戰略的實施將為“總部經濟”奠定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結合“文化莞城”理念,企業服務、政府服務、中介服務及硬件建設等與之配合,將更好地推動莞城“總部經濟”的發展。
在東莞,政府主導以及私人開辦的藝術場館不下10個,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博物館、美術館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近幾年,東莞的政府相關部門為打造藝術場所作出了不懈努力,逐漸取得了良好效果。東莞在建的可園博物館、嶺南畫院都是專業的藝術場館,但莞城美術館與嶺南畫院、可園博物館在定位、分工乃至運作過程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莞城美術館旨在充分利用現有的藝術文化資源,進一步鞏固莞城的藝術文化中心地位,提升莞城文化品位,從而促進經濟社會雙轉型。莞城美術館在尋求個性的同時,也將在樹立品牌形象、增強藝術影響力方面大展身手。
公益運營 普惠大眾
王檢養說:“‘文化莞城’系列工程除了要加強硬件建設外,關鍵是提高市民的素質,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素質的提高,對一個地方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推出‘文化莞城’這個概念的重要目的,就是讓每一位居民為生活在莞城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而感到自豪。”
東莞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黃品功認為,莞城美術館將承擔起傳承、保護東莞本土文化的重任。他說:“以前東莞的美術展覽存在這樣的情況:開幕的時候人流攢動,閉幕時冷冷清清。莞城美術館的設立應該會扭轉這種局面。美術館除了展覽、收藏這些功能,還可以舉辦一些公益性質的藝術講座,向大眾普及藝術文化。”
美術館的運作不能完全靠政府補貼,這是我國藝術場館發展的現實問題。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市場化運作的關系,是擺在公辦美術館面前的一道難題。雖然美術館可以適當承擔商業展覽,借收取的資金保證美術館正常運營,但莞城美術館負責人表示,莞城美術館作為政府主辦的藝術場所,必須堅持公益化運營,今后將以服務大眾為首要考慮因素。
好的美術館應該成為讓觀眾流連忘返的藝術殿堂,但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話題。為了避免觀眾對高雅藝術望而卻步,莞城美術館提出在以后的運營過程中,多組織一些藝術推介活動,讓藝術介入公眾的日常生活,多舉辦高質量的展覽,與公眾開展高效的互動活動,使群眾自發、自覺地接受藝術的熏陶。
莞城美術館任重道遠
“文化莞城”戰略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建設,莞城美術館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亮點。在響應東莞市政府“打造文化新城”的大背景下,相關部門表示,要建成一個具有文化氛圍的大城市,像美術館這樣的藝術場所越多越好。
嶺南畫院院長、嶺南美術館館長黃澤森為莞城美術館的發展獻言獻計:“一個有生氣的美術館,就不應該僅僅具備展覽的功能。莞城美術館將來可以作為城市人文教育的基地以及人們閑暇時提高文化素養的殿堂。莞城美術館應該致力于莞城文化的挖掘。美術館的館藏不僅僅要有歷史上的珍品,也要重視當代藝術家特別是東莞本土藝術家作品的收藏、展覽。莞城有許多文化名人,這其中就包括很多畫家、書法家。我們應當把那些蒙塵的名字都挖掘出來,發現文化價值,讓這些名字重新煥發出光彩。”
在積極致力于拓寬發展空間的同時,莞城美術館將與國內外知名美術館、藝術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據悉,莞城美術館目前已與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達成初步合作關系,該院已為莞城美術館今后的定位擬定方案,建議莞城美術館在現有基礎上打造中國第一家水彩畫博物館。
 |
十駿酬知己 佳作藏莞城
《春山十駿圖》創作于1941年8月,當時徐悲鴻正在新加坡為赴美參加“中國現代第一流畫展”而進行創作。為感謝“平生第一知己” ——新加坡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經理黃曼士,徐悲鴻特別繪制了這幅《春山十駿圖》以贈之,并題款云:“四皓九老七賢會,此幅應為八駿圖,多寫幾駒來湊數。其中駑駘未全無,曼士二哥一笑。卅年秋,弟悲鴻。”
《春山十駿圖》筆力雄健,布局、設色均有新意。作品在長卷上鋪開筆墨,純用墨和色塊表現草地山坡、遠處白云繚繞的群山以及馬的形體結構。墨、色濃淡有致,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畫的韻味,又生動逼真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十匹馬神態各異、動作生動、筋強骨壯。馬身細長,尾鬃飄飛,雖瘦骨嶙峋,卻精神十足,俊秀飄逸,充滿了生機和力量,別有一種日行千里的良駒寶馬之感,體現出徐悲鴻畫馬所獨有的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令人振奮。
《春山十駿圖》為徐悲鴻一生可數之力作之一,可謂三絕:一是存世僅見的徐悲鴻十駿圖;二是十駿形態各異,奔跑、跳躍、翻滾、飲水,馬的各種形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三是背景豐富,圖中展現的春日山坡,綠意盎然,一派生機。
《春山十駿圖》在“2003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以627萬元人民幣成交,刷新了當時徐悲鴻的作品價格;在保利2007秋季拍賣上以1512萬元成交,再一次刷新徐悲鴻的作品價格記錄。
千年文化重鎮東莞
東莞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北距廣州50公里,南離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門48海里,處于穗港經濟走廊中間,是廣州與香港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全市現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全市陸地面積24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4.8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68萬人。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東莞還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改革開放30年來,東莞的經濟以平均每年22%的增長率蓬勃發展,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30強城市之一,外貿總量連續7年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東莞市有6項經濟指標增幅居全國首位,形成了以制造業為主,以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食品飲料加工制造業、服裝、家具、鞋業等生產和供應為支柱的現代化制造業體系,是國際性的加工制造業基地和中國重要的外貿出口基地,是世界重要的電腦資訊產品生產基地,在全球IT行業有“東莞塞車,全球缺貨”之說。
東莞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中國最具活力城市、中國典范品牌城市、制造業十大最具競爭力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稱號,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文化莞城”穩步推進
莞城位于東莞市北部偏西,北距廣州50公里,南離深圳90公里,距香港140公里,處于珠三角主要交通樞紐交匯處,是東莞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集中,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莞城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區,自唐朝至德二年算起,已有近1250年歷史。莞城古稱“到涌”,謂“東江所到之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稱“東莞城”,解放前稱“莞城鎮”,2002年改為“莞城街道”。莞城總面積13.5平方公里,下轄9個社區,戶籍人口16萬人,外來暫住人員約10萬人。
千年莞邑孕育著深厚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底蘊。在東莞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莞城一直是東莞文化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主力軍。1250年來,莞城一直是東莞的文化中心。縱觀東莞歷史,莞城其實就是東莞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莞城文化資源豐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莞城濃郁的嶺南文化底蘊,積累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擁有國家級文物單位可園、卻金亭碑、西城樓、資福寺云石塔等眾多文物古跡。莞城文化名人輩出,涌現了陳璉、羅亨信、羅嘉蓉、鄧容敬、鄧爾雅、容庚、容肇祖等眾多文化名人,僅王屋街就因出過17個進士而聲名遠揚。
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沉淀,莞城的文化已經物化和固化下來,并深深地融入了莞城的人文風情之中。
莞城2005年開始精心打造的“文化周末”文化品牌,在廣東甚至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文化周末”晚會已舉辦130余期,在國內外文藝比賽中都有不俗的成績。“文化周末”晚會曾在2006年度的“中國十大演出盛事”評選中獲“全年演出項目制作”銀獎;“文化周末”演藝中心選手2007年5月在第82屆英國黑池舞蹈節公開賽職業新星拉丁舞比賽中一舉奪冠,成為東莞市首個在國際上獲獎的舞蹈項目;“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團于2006年7月獲得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金牌金獎,2007年7月獲得中國金鐘獎首屆合唱比賽銀獎,是全國非專業合唱團隊總分第一。莞城的東門廣場“和陽夜韻”已成為群眾文化的品牌,“粵韻金聲”節目在全市乃至珠三角范圍內享有盛名。
在公共文化建設方面,莞城全力打造莞城美術館和莞城圖書館。莞城美術館除收藏莞城歷代書畫家的作品外,也吸納了中國古代、近現代的一些優秀書畫家的作品。所以它不但有一般美術館的特點,而且兼顧莞城的地域性。莞城圖書館是莞城今年要推出的一個重要項目。該館為了跟其他圖書館有所區別,主要以文史類、藝術類的圖書收藏為主,收集了歷代莞城、東莞、廣東乃至全國在文史類、藝術類方面的大量古籍范本,為莞城保存了一份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提升莞城文化品位,通過文化的帶動,促進經濟社會雙轉型,2007年,莞城提出打造“文化莞城”的發展戰略,其內容為: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發揮莞城的歷史文化優勢,整合莞城歷史文化資源,推進精品文化工程,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提升市民的整體文明素質,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推動文化與經濟有機融合,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升級,全面建設富強和諧新莞城。通過實施“文化莞城”發展戰略,促進文化與經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通過推動文化發展,為莞城提供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從而廣納人才、招商引資,為經濟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不斷增強莞城經濟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帶動整個莞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