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發布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文化部發布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文化部發布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以下簡稱《名錄》)推薦名單23日由文化部發布,在中國古籍保護網上公示,同時發布和公示的還有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推薦名單。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稱,《名錄》的建立,標志著自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以來中國第一次古籍普查已經啟動,而且規模也超過了以往歷次。此外,《名錄》還在歷史上第一次將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收錄其中。
所謂古籍,是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之前的書籍。
普查規模歷史之最
據了解,《名錄》共收錄2383部珍貴古籍,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則包括全國50家圖書館、博物院和檔案館等。兩個推薦名單的公示期是7天,如無異議,正式名單預計本月底公布。
查閱《名錄》可以發現,其中漢文字古籍2272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111部,文字涉及焉耆-龜茲文、于闐文、藏文、水文等16種。所有古籍按時間先后分類,從先秦兩漢至明清,其中,宋元及宋元前古籍占總數50%多,其余為明清古籍。古籍載體包括竹簡、帛書、石刻及紙本四種。2383部古籍中,江蘇省304部,是北京之外入選古籍最多的省份;浙江省91部;上海市154部。
記者從此次《名錄》編纂的主管部門、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了解到,去年該中心一共收到全國29個省區市、195個收藏單位和個人申報的4000余部古籍。經過前后5次集中評審,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的漢文古籍組、民族語文古籍組、敦煌與佛教古籍組等5個專家評審組從4000余部古籍中甄選出2383部。
與此同時,另一支由10余位專家組成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組,從最初申報的115家圖書館、博物院中選出50家古籍收藏量大、具備一定保護條件的單位。其中,江蘇8家,上海3家,浙江1家。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古籍組專家陳先行是自始至終參加《名錄》評審的全國6個專家之一,他說,與建立《名錄》同時啟動的是清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古籍普查,其規模超過以往任何朝代。據介紹,此次全國古籍普查預計將用3年到5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各級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及民間所藏古籍情況,最終目標是編纂《中華古籍目錄》。
挖掘少數民族文化
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金波說,中國對各少數民族文字古籍進行系統整理,《名錄》也是第一次。111種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有多珍貴?史金波舉了一個例子,焉耆-龜茲文的《彌勒會見記》,是九世紀前的寫本,但即便是九世紀時所寫,也已經是中國目前保存下來最早的劇本。史金波說,這次入列《名錄》的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涉及16種文字,來源地涵蓋了西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絕大多數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也包括了布達拉宮等有特殊影響力的藏書單位。
史金波說,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中存在著大量鮮為人知卻非常重要的珍貴古籍。
摸清中華古籍家底
建立《名錄》和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僅僅是個序幕,更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中國古籍保護體系建設,"等于是給文化古籍撐起一把‘保護傘’。"史金波說。
古籍家底究竟多少?大到全國總數,小到一個圖書館館藏,幾乎沒人講得清。全國公用圖書館系統大概有3000萬冊古籍,但主管此次《名錄》發布的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圖書館處一位負責人也承認,這個數字是"很久以前的,并不精確"。上海圖書館的古籍整理水平有口皆碑,但其歷史文獻中心一位負責人說,未整理的古籍,"粗粗估算,還有50萬冊"。
至于保護質量,更不樂觀。國務院辦公廳去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如古籍老化、破損嚴重;古籍修復手段落后,保護和修復人才匱乏,尤其是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和整理人員極度缺乏等。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工作人員說,目前一個"國家級+省級"的古籍保護行政體系已基本成型。
記者了解到,國家財政將每年至少撥款2500萬元,重點資助《名錄》中古籍的保護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建設。地方配套資金更豐厚,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童正倫說,浙江省已確定,將從今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撥款500萬元,用于古籍保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