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山:讀韓美林《天書》大開眼界撼人心魄
劉云山:讀韓美林《天書》大開眼界撼人心魄
劉云山:讀韓美林《天書》大開眼界撼人心魄
時間:2008-01-30 00:0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名家
>劉云山:讀韓美林《天書》大開眼界撼人心魄
 |
1月26日,藝術家韓美林新作《天書》在北京首發。他歷時三十四年從中國各地的甲骨、石刻、巖畫、古陶、青銅、陶器、磚銘、石鼓等歷代文物上搜尋記錄了數萬個符號、記號、圖形和金文、象形文字等,對這些歷史文化的遺存做了精心的鉤沉、臨摹、整理和創造,匯集成《天書》。
□我愛看韓美林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雕塑,大多氣勢如虹、不同凡響。我愛讀韓美林的文章,每每思想深刻、見解獨到。我愛聽韓美林談話,常常語出驚人、妙語連珠。今天又見到韓美林的《天書》,更是大開眼界,撼人心魄。獨特的藝術靈感和藝術手法,賦予了這些古文字以靈性,使它們變得活靈活現、生動傳神,似乎不再是深奧難懂的古文字,而變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精美藝術品,展示了藝術家個人的功力,也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恒久魅力。其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只能由專家評說、后人評說。
□幾次看到美林先生文章中闡述一個觀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僅要有實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中央提出要提高文化軟實力,我以為美林先生講的這個魅力就是軟實力,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根基,深深熔鑄于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之中。中華五千年文明能夠綿連不斷,中華民族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幾經外患而不滅,靠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力量。《天書》的魅力,自然會為國家、民族的魅力增光添彩。
□十七大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者眾眾,應者如潮。建設精神家園就要有精神。講到精神,我倒覺得韓美林先生有一種令人欽佩的精神:從不把經歷的人生苦難當作包袱,而是當作精神的財富。我們在韓美林作品中看到的都是樂觀進取,都是幸福快樂,都是希望和力量。他說,“我的一萬件作品,沒有一件是悲觀的,沒有一件是叫苦的。我這一生受了這么多罪,但在藝術創作中,我就不悲觀,就不叫苦,就是這么一條好漢。”樂觀豁達、以苦為樂的韓美林總是顯得年輕而活力四射,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永不停步。雖年過古稀,仍然雄心勃發,自稱“仍處于藝術創作旺盛期”,打算明年繼續出版《天書》下冊,并計劃編撰一部中國文字大典,其奉獻之精神讓人感動和欽佩。對于藝術家來講,精神比靈氣和天才更重要。精神是靈魂和骨子里的東西,一個人沒有了精、氣、神,還有活力、還有才華嗎?
□從事藝術創作,只有不忘根、不忘本的人,才會是有潛能、有力量的人。藝術是有生命的,而這個生命的根就扎在民族的土壤里,韓美林常年游走于民間,從生活中、從底層群眾中汲取精神養分,獲取創作靈感。韓美林的藝術之根是深植于中華大地的沃土之中。他自稱是“陜北老奶奶的接班人”。《天書》是韓美林花費30余年時間,從遍布全國的古陶、石刻、巖畫、青銅、磚銘、甲骨等各種古代文物上搜尋而來,用毛筆書法形式臨摹整理而成的。沒有韓美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摯愛,沒有韓美林對生活的執著,也就沒有《天書》。這里,不由得讓人想起常說常新的兩句話:人民是藝術工作者的母親,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從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用人民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哺育自己,應該成為藝術家的自覺追求。
□韓美林先生不喜歡“大師”、“大家”這樣的稱謂,當然也不喜歡別人這么稱呼他。不過,當下中國人都在期待有更多的文藝大家、文藝大師出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有代表著國家文化水準和民族文化形象的文化代言人。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是這個國家文化傳統、文化創造、文化實力的體現和展示,也是國民素質和精神風貌的體現和展示。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需要有更多的文藝大師、文藝大家,需要有更多的文化代言人。大師、大家不會很多,但不可缺少。
□有一種觀點似乎很流行,認為“亂世出英雄”,“憤怒出詩人”,只有動蕩歲月、苦難年代才能產生傳世之作,才會涌現文壇巨匠。這種觀點對錯與否,姑且不論。說心里話,我們更愿意相信國運昌盛,文運必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當今文藝家正趕上好時代,文藝發展環境之寬松前所未有,文藝創作素材之豐富前所未有,文藝家施展才華的天地之廣闊前所未有。奉獻出更多思想深邃、藝術精湛,能夠傳之久遠、足以令后人引以自豪的精品力作,是時代的呼喚,是人民的期待,是一切有抱負有追求有良知的文藝家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