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 掛在墻上的升值和品位
版畫 掛在墻上的升值和品位
版畫 掛在墻上的升值和品位
“不過億元的,現在我都不激動了。”有人這樣調侃當下藝術品拍賣天價的層出不窮,很多人可以為國畫、油畫一擲千金,但對同樣具有藝術價值且價位更低的版畫,卻猶豫不決了。是什么造成了版畫收藏的瓶頸?究竟該怎樣去收藏版畫?
正在北京798、酒廠、觀音堂等處進行的“藏嬌”新春版畫藝術節的參觀者踴躍,令主辦畫廊和版畫家們出乎意料,“對版畫不了解甚至誤解,或者喜歡卻又不知道該怎么買,這樣的隔閡最終會消失”,他們認為,隨著中國家庭藝術品消費的增長,版畫的春天也即將到來,雖然沒有時間表,但已經嗅到了春天的氣息。
曾讓世界關注的刀刻藝術
舉世聞名的版畫“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作于公元868年,但它同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一樣仍然是復制版畫,直到1931年8月31日,魯迅先生在上海創建木刻講習會,大量介紹國外木刻技法,才是我國創作版畫的開始。“魯迅像中國新興木刻的母親一樣。”當時的版畫家們這樣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尊敬。
盧溝橋事變后,很多外國人通過木刻版畫來了解中國的抗戰。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主編了《從木刻看中國》的中國木刻集,1945年4月美國《生活》雜志用專頁介紹中國木刻,標題寫著“木刻幫助中國人民進行戰斗!”正像魯迅所說:“……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大,雖極匆忙,頃刻能辦。”
只要有一塊木版、一把刻刀,就能制作版畫,手工印刷后,可以做傳單,貼上墻就能辦展覽。盡管從藝術上看,萌芽時期的版畫顯得比較粗糙幼稚,而且存在洋化作風,但刻刀下不可抑制的激情、黑與白的內心震撼,那些反映中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反抗斗爭的木刻版畫,還是在社會上產生了強大的感染力。
“版畫真正走向成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標志就是一些版畫家個人風格的出現、一些版畫群體、流派的出現、一些版畫經典作品的出現。”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副主任、版畫史論家齊鳳閣教授說,比如老一代版畫家中古元的《劉志丹和赤衛軍》、李樺的《征服黃河》、《一樓建成一樓又起》;第二代版畫家中李煥民的《初踏黃金路》、《藏族女孩》等。“半個世紀后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經典作品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已經在美術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油畫和版畫都是近代從西方引進中國的,油畫引進100多年中,盡管中國有了很多著名的油畫家,但他們的成就仍未能超過西方。而版畫僅僅用了20年,古元的作品就達到了世界水平,同時帶動了一批版畫家的水平得以大大提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作為油畫家的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這樣感慨。
誤區讓版畫被收藏者遺忘
版畫的光環改革開放后開始消退,“低谷”一時間成為版畫界最常見的字眼,新興版畫開始轉型。如今,版畫創作已經百花齊放,木刻、銅版、石版、絲網、數碼、寫實、抽象、傳統、時尚……都一古腦兒地呈現,但在這個中國版畫創作最豐富的季節,國內收藏者的反應卻顯冷淡。
版畫會不會被無限復制?收藏者認為這是最要命的問題。“復制性的問題,攝影作品也存在,但這并沒有影響攝影作品成為國際性的收藏品。”北京西五藝術中心藝術總監董菁認為,“根據國際慣例,版畫的印刷數量有嚴格限制,這個信息一般標在作品左下角,如‘10/50’表示該版共印制了50份畫作,而這一幅是其中的第10張。當然,印制的數量越少越珍貴。”
此外,版畫家會在每張復制的版畫上簽名,簽名一般用鉛筆。另外,有些版畫左下角沒有注明印數或印張,而是寫上A.P或P.P或H.C等字樣,分別表明藝術家自存、技師保存和印刷樣本。而且在國外大拍賣公司上拍的版畫,除了要求有這些信息之外,對版畫的收藏去處還要加以說明,無限復制的版畫是不可能出現的。
在近年版畫拍賣成交價格記錄中,可以看到以方力鈞、趙無極、張曉剛等油畫作品創作的復制版畫占據了高價,而一些學院派版畫家的創作版畫表現平淡。
“這就是名人效應。因為他們社會知名度高,人們就認他們這個‘牌子’,說明藏家存在一個誤區。”一直在推廣版畫的北京3+3工坊總監滿開慧認為,就藝術性來講,原創版畫要高于復制版畫,但在市場上,通常一件版畫的價格是跟作者名氣成正比的,因為收藏者都奔著名氣去了,還認識不到原創版畫的藝術價值。
不妨把升值和品位掛在墻上
在2003年以前,同中國書畫、瓷器、玉器等傳統熱點收藏品相比,版畫的拍賣份額相對較小,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直到2003年,廣州嘉德拍賣公司舉辦了一場“1940-2003中國版畫典集”拍賣會,薈萃60位版畫家的近200件作品,涵蓋木版、石版、銅版等多個版種,取得134.2萬元的成交額和55%的成交率。緊接著第二年,廣州嘉德冬季拍賣會上再次推出了“版畫·新中國連環畫原稿”拍賣專場,其中,孫滋溪的《小八路》成交價達22萬元。這兩場版畫拍賣的成功推出,引來此后諸拍賣公司加大了對版畫的投入,藏家們也開始關注版畫的市場走向。
2005年是國內版畫市場大跨步前進的一年。11月北京華辰秋拍舉辦了一次名為“歷史的主題”專場拍賣,推出了近現代版畫珍品近60件,有不少是我國木刻運動先驅藝術家們的傳世“孤品”,其中黃永玉親筆題識并鈐印的經典之作木刻版畫《周恩來總理》以17.6萬元成交,成為該專場的最高價。
2006年,版畫的行情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006年5月,廣州嘉德夏季拍賣會上,應天齊《西遞村系列》以19.2萬元成交。幾個月后,在北京翰海秋拍上,應天齊《西遞村西遞村》版畫共38幅,以101.2萬元成交,再次刷新了國內版畫拍賣的紀錄。
綜合版畫的拍賣成績,在木版、銅版、石板、絲網等版畫品種中,最受歡迎的還是木刻版畫,尤其是黑白木刻版畫。在抗戰題材、“文革”題材以及當代題材中,抗戰題材的黑白木刻版畫頗受歡迎。
此外,“文革”版畫近幾年也成為海內外收藏者關注的目標,并且價格不斷走高,如劉偉欽在1967年創作的《毛主席萬歲!萬萬歲!》3年前的拍賣成交價格就達到了16.5萬元。沈堯伊、賴少其等在“文革”期間創作的版畫成交價格都在10萬元以上。
“收藏者為什么對‘文革’時期的作品和價格看好,我想買家首先考慮的不是它的藝術價值,實際上是它的歷史價值。”齊鳳閣認為,版畫反映了當時特殊的歷史現象,而保留下來的作品又少。有些著名版畫家在“文革”期間的作品,如徐匡的《草地詩篇》肯定是經典,也具有很高藝術價值。
“版畫有升值空間,但復制性決定了創造天價是不可能的,而幾千塊錢到上萬元的版畫,尺幅不大,作為家居裝飾非常適合。”在滿開慧看來,版畫最大的收藏價值在于,隨著經濟繁榮和藝術消費的普及,人們對居室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多的中國家庭也能夠把版畫掛在墻上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