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術品拍賣如何重現(xiàn)輝煌
上海藝術品拍賣如何重現(xiàn)輝煌
上海藝術品拍賣如何重現(xiàn)輝煌
藝術品收藏與拍賣,被人稱為繼股市、房產和匯市后的第四只經濟蓄水桶,它是一個城市經濟與文化繁華的窗口,2007年,上海藝術博覽會開幕首日破兩項紀錄,首日進場人次1.5萬,首日成交額500萬。同年,民生銀行在上海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品板塊”。此計劃類同股票基金,參加藝術品投資而分紅。顯然上海藝博的人氣與銀行藝術品投資計劃,與藝術品市場的回暖有關。2007年的春季藝術品拍賣,上海有兩家拍賣公司拍賣總額超過了億萬元,它們是朵云軒與崇源。
藝術品拍賣的興盛,它任何時候都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投資與保值經濟行為。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古今藝術品是商品,它在市場上有其價格參照,拍賣的成交金額受價格規(guī)律的影響。但是,古今藝術品的特殊在于,它的價值與價格中凝聚著前人的智慧創(chuàng)作,積淀著人類的思想與文化。一種優(yōu)秀的藝術品,無論古與今,它都融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創(chuàng)造價值為一體。藝術品創(chuàng)造中審美的獨特性,藝術品存世的稀缺性,藝術品歷史價值的無可替代等,往往影響了它在拍賣中的價格定位。因此,一個城市藝術品拍賣與藝術品收藏的冷熱,既反映了這一城市居民經濟實力,更反映了這一城市居民的審美眼光與文化水平。
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它文化的軟硬件指標有很多項,其中有一條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與政府主政的城市博物館相配套的大批高質量的私人藝術品收藏館。如果城市政府主政的博物館是藍色天幕中的月亮,那么這批私人藝術品收藏館則像是圍繞在月亮四周的星星,它們共同組合成城市燦爛的夜空。當今西方許多城市的私人藝術品博物館,它們是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為城市的文化旅游贏得了聲譽,又創(chuàng)造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昔日的輝煌 今日的尷尬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為遠東大都市的上海,與其經濟繁榮相一致的,藝術品的交易與收藏占全國半壁江山。葉叔重、仇炎之、朱三爺等一批上海藝術品商賈,他們是北京琉璃廠老字號古玩鋪的座上客,從三代青銅器、明清官窯瓷、名家字畫、古玉雜項到宋元古籍,這批上海藝術品商賈眼力好,實力厚,背后又有大的買家,因此北京琉璃廠一批貴重價高難出手的藝術品,都流入了他們的手里。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香港拍賣行掀起明清官窯器熱,就是移居香港的上海人仇炎之推波助瀾的結果,至今國際與國內的拍賣市場,明清兩朝的官窯器仍是人們的搶手貨,價格居高不下。
與這些大商賈相關聯(lián)的,當時上海擁有著一批與北京可以匹敵的大收藏家,他們鑒賞眼光高超,經濟實力雄厚,家藏殷實,藏品堪稱中國一流,并能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的收藏家相媲美。如潘達于收藏的三代青銅器,龐萊臣收藏的古代書畫,袁寒云收藏的古玉雜項,鄭振鐸和翟啟甲收藏的古籍善本,丁福保收藏的古錢幣,陳光甫收藏的外國金銀幣,譚敬收藏的金石書畫,孫伯繼收藏的碑帖,陳器成收藏的瓷器,吳湖帆收藏的名家書畫,劉晦之收藏的甲骨,葉恭綽收藏的文玩等等。上海博物館今日能有如此豐富的我國古代藝術藏品,與這些上海大收藏家在新中國建立后無私的捐贈是分不開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上海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藝術品拍賣之槌首先在上海敲響,朵云軒的拍賣業(yè)績獨領風騷。朵云軒藝術品拍賣行一度是我國內地藝術品拍賣的風向標。1996年,他們的傅抱石八開山水人物畫冊,成交價320萬元,創(chuàng)造了當時內地傅氏作品的最高價。2001年,敬華拍賣公司組建首拍,一炮打響,它的成交額排在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前三甲,僅次于北京的嘉德與翰海。
但是,進入新世紀以后,上海的藝術品拍賣卻沒有與時俱進,以2007年春拍為例,上海藝術品拍賣業(yè)績過億元的僅有兩家,朵云軒與崇源,而北京則是一枝獨秀,嘉德總成交額為6億多元,保利6.3億元,翰海4.5億元。而北京春拍業(yè)績1至3億元的公司更多。北京嘉德一場春拍成交額,超過了上海所有藝術品春拍的總額。媒體驚呼,上海藝術品拍賣半壁江山已經風光不再。
與此相伴隨的,當北京等地新一代收藏家個人藝術品博物館紛紛問世時,新一代“海上藏家”的風韻有點失色。當然,在上海人的性格中有一種不喜張揚的特點。但是,拿半個世紀前海上收藏家作標尺,那么,他們的高度只能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高山仰止”。
“厚京薄滬,厚港薄滬”
這幾年來,隨著上海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上海居民中對藝術品愛好的人多了起來。特別是上海人既有文化眼光,又受海外文化的影響,他們對收藏藝術品是熱衷的,上海本地專門從事藝術品拍賣的大小公司有40多家,以春秋兩季大拍與每月一小拍來算,藝術品拍賣在上海幾乎天天都在舉辦,那么為什么成交額不斷地萎縮呢?
上海確實擁有相當實力的藏家與買家,北京與香港一些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進行預展,它們在內地其他地方都可以推脫,惟上海是春秋兩季各地大拍賣預展必到之地。近些年來,在北京和香港一些拍賣會上,上海的買家十分活躍。不少上海的藝術品收藏和投資者,走出國門到歐洲與東南亞諸國去尋找好藏品。
但是,與此相反的是,上海本地的一些高檔藝術藏品大量流失在北京與香港,據上海一家著名拍賣行統(tǒng)計,上海藏家與外省市藏家的送拍品為1:14。
上海藏家與投資者青睞北京與香港的拍賣會,上海的藝術品的流失,這種可怕的循環(huán)是市場規(guī)則在起作用。不久前一張潘天壽六十年代水墨鷹石圖,上海拍賣公司估價為150至200萬,而浙江西泠估價則為250至300萬。今天,上海本地藝術品價格不如外地,而導致了好的藏家不參與本地競拍而轉向外地。就拿古代的文房用具,即筆、墨、紙、硯等雜件,現(xiàn)在杭州的拍賣價高出上海30%至50%。上海當代著名的書畫家謝稚柳、陳佩秋、程十發(fā)等人的作品,北京拍賣的價格遠遠超過上海。近些年來,優(yōu)質的新疆和田白玉因原料枯竭,價格上漲數百上千倍。北京與上海周邊各省的拍賣行拍賣業(yè)績相當不錯,但是,上海專場玉器拍賣會成交量僅僅50%左右,有的還不到這個數。
與此相關聯(lián)的,近年北京浙江等地私人收藏家手中藏品越來越多,浙江等省私人收藏家家中所收藏古代青銅器,晉唐越窯青瓷品種之多,門類之全,藝術之精讓上海收藏家望塵莫及。
藝術品拍賣的衰退與高檔次的藝術品收藏家的失色,是一個事物的兩個面。雖說上海文化環(huán)境,使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性格內斂,不求聲張。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在上海經濟高速發(fā)展時,上海藝術品拍賣行則沒有與時俱進。
話語權失落說明了什么
昔日曾是我國藝術品收藏半壁江山的上海,為什么近些年來藝術品拍賣逐漸衰退呢?為什么在上世紀中葉,一度在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中獨領風騷,曾為風向標的上海藝術品拍賣,今天已失去了話語權呢?
首先還是要建立嚴格程序。鑒定藝術品的真假好壞,雖說是復雜學問,但是,國際著名的拍賣行有操作規(guī)則,他們的每件拍品都要請專家掌眼,珍貴拍品還需組織論證,一旦有不同意見,他們便緩拍或者撤拍。這種嚴格的操作制度,保證了拍賣行的聲譽,也引來不斷增長的業(yè)績。
上海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分兩類,朵云軒、崇源等近些年業(yè)績做得較好,他們對藝術品上拍關都把得很緊。相反,有另外一些公司,由于諸種原因,他們日漸忽視了拍品的把關,某藝術品拍賣公司,2001年組建首拍,一炮打響,當時成交額進入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業(yè)的前三甲,但是,短短數年后,它們大拍中成交率只有15%,跌出了上海拍賣業(yè)的前列。更值得一說的是,一些小型藝術品拍賣公司,他們靠“出租”營業(yè)執(zhí)照,出借拍賣權來維持生計。只要出幾千元錢,誰都能搞一次拍賣活動,如此拍賣,結果一只老鼠壞了一鍋粥。
其次,與拍賣公司加強自律建立嚴格的上拍制度相配套的,有關部門要加強監(jiān)管力度。藝術品拍賣關系城市的文化形象。2007年,某地在滬設立藝術品拍賣分行并進行拍品預展,上海收藏家與藝術品經營者結伴前往,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數百件展品,多是贗品,這批新造古瓷、玉器、家具形制粗陋,色漿怪異,它們連市場上高仿的程度都達不到,這類預展,竟在繁華路段光天化日下上演,讓人驚訝。
上海開埠以來便是南來北往的碼頭,開放、兼容是它的特點,今天對藝術品拍賣也該取此態(tài)度。但是,碼頭也該有碼頭的規(guī)矩。因開放而胡來,結果擾亂了拍賣市場的規(guī)則。
藝術品拍賣市場加強監(jiān)管,既要對外來拍賣公司的預展進行把關,更要對那些小拍賣行“出租”經營執(zhí)照的行為進行處理。今天,人們走進拍賣公司,至少對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還抱有一定的信心,對拍賣公司的操作還具有一定的信任。如果,藝術品拍賣中“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現(xiàn)象泛濫,人們對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信心就會受到影響。
重振上海的輝煌
1997年香港回歸后,一位資深藝術品拍賣人士曾這樣斷言,我國從南到北,將形成三個藝術品拍賣市場,第一以香港為中心,包括深圳、廣州在內的華南藝術品交易區(qū)。第二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浙兩省的華東藝術品交易區(qū)。第三以北京為中心,包括天津的華北藝術品交易區(qū)。10年以后的今天,北京與香港兩大藝術品交易區(qū)風光依舊,而上海則有些失色。
新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品每年以兩位數在增長。有一些品種,如新疆和田白玉,明清古典家具,舊時文人書房雜件,上漲的幅度更是驚人。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幣流通市值激增,藝術品收藏與投資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銀行已經推出了藝術品投資保值基金。此時此刻,有人斷言,上海正處于進入我國第四次藝術品收藏的大潮中。
上海有其悠久的藝術品收藏與投資傳統(tǒng),當年曾問世過一批海內外著名的收藏家與投資者。今天的上海正在重現(xiàn)輝煌,作為城市文化窗口的藝術品收藏與投資,人們有理由期盼它克服困難,再塑輝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