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醉心收藏26年 “淘寶”萬件建鄉間博物館
農民醉心收藏26年 “淘寶”萬件建鄉間博物館
農民醉心收藏26年 “淘寶”萬件建鄉間博物館
時間:2008-01-28 00:00:00 來源:
收藏
>農民醉心收藏26年 “淘寶”萬件建鄉間博物館
 |
在秦巴山中的竹山縣官渡鎮,一位46歲的農民歷時26年,用磨豆腐、養豬掙來的錢,收藏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藏品3萬多件,并于去年開辦了秦巴地區首家民俗館。
這些早自春秋戰國至明清以及“文革”劫后幸免于難的民間物品,充分展示了秦巴地區文化的古老和燦爛。
2010年,隨著下游電站的建成,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千年古鎮官渡將永沉水底,“秦巴民俗館”對文化、文物的發掘和保護,尤顯意義。
3萬藏品“隱居”千年古鎮
散發著神秘氣息的古庸國戰戈、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大唐兵俑石雕……在鄂西北竹山縣官渡鎮,一個地道農民開辦的秦巴民俗館里,3萬余件反映秦巴文化、民俗風情的藏品擺滿7個展廳,琳瑯滿目,讓人大飽眼福。
記者從竹山縣城搭乘面的南行,3小時后到達官渡。自秦將白起筑城至今,官渡鎮已歷兩千余年。堵河從鎮中心穿流而過,一座索橋將鎮東鎮西連接起來。“秦巴民俗館”位于鎮西,臨街而建。“歡迎歡迎!”46歲的館長曾和林樂呵呵地迎上來,這個敦厚的農家漢子,帶記者參觀他的民俗館。伴隨著一件件藏品,記者了解了他26年來醉心收藏的傳奇故事。
半頭豬換了個“雷楔子”
“看皮影,說古跡(故事),唱山歌”是官渡的民間傳統,曾和林從小就喜歡聽故事,對歷史也格外癡迷。1980年,18歲的他高中畢業后,回鄉當農民,子承父業開起豆腐坊。
有一次,他到表妹賀顯梅家串門,看到一件清代陶瓷水盂,狀如老虎,圖案精美,煞是可愛。這件水盂開啟了他的收藏之路,也開啟了他和表妹的愛情之門,兩人一年后喜結良緣。
婚后曾和林一邊磨豆腐,一邊開起糧食加工廠,還利用豆腐渣和糧食加工剩余的麩皮、谷殼養豬,最多的時候,他家一年養豬30多頭。1984年,22歲的曾和林被評為全縣最年輕的勞動模范,同時成為“萬元戶”。在當時的農村,“萬元戶”的含金量絲毫不亞于現在的百萬富翁。曾和林把磨豆腐、養豬掙的錢,全部用在收藏上。
1986年的一天,他在官渡下游的田家壩鎮老街上逛,收一些皮影、舊家具、舊糧票之類的“老東西”。在一戶人家里,一位老人說,我這里有個“雷楔子”,你要不要?
曾和林一看,興奮極了:這是古人用來勞作的石斧!當地人迷信,不知這種石斧為何物,因看見有大樹遭雷擊時,像被斧子劈開一樣,就以為這石斧是天上的雷公爺用來劈樹的楔子。
曾和林用50元買下這個“雷楔子”,那時候一頭大肥豬也只賣100元。愛人埋怨他說:“一頭豬我得辛辛苦苦喂一年,你倒好,一個‘雷楔子’就花了半頭豬。你買這個東西,起啥作用?”
曾和林解釋說,這是古人用的東西,今后你就是花10頭、20頭豬也買不到。
唐兵俑曾是“栓馬樁”
“秦巴民俗館”里有一尊1米余高的石雕兵俑:體態豐滿,面容生動,軀體部分略有風化,但面部卻黝黑光亮,“保養”極好。
曾和林說,這是他的鎮館之寶。這尊兵俑是10年前從田家壩鎮尋來的。當時是一戶人家院子里的“拴馬樁”。
得到這個兵俑后,曾和林認為這是價值極高的唐代石雕。為了確認,他請原十堰市博物館館長胡文魁和省博物館一名石雕專家前來鑒定。兩位專家一見這個石雕,目光立刻被拉直了。為了“考”曾和林,兩位專家說:“你說這是唐朝的,有什么證據?”
曾和林說,這尊石雕豐滿圓潤,腰部較細,臉部不耷拉,有動感,這是唐朝風格,不像明清石雕那么端端正正。另外,兵俑面部發光,不風化,是因為雕好后打了蠟,這也是唐代的技術。”
兩位專家一聽,連連點頭:“你學得不錯。”這尊石雕吸引了武漢、北京等地多名收藏者,曾有人出資三十萬元購買,曾和林拒絕了。去年11月,一名臺商趕到官渡,愿以100萬買走這尊石雕,也被拒絕。
曾和林帶記者參觀時,他22歲的兒子曾釗一直跟在身邊。曾釗說,爸爸定有家規:要將民俗館發揚光大,子孫后代誰也不得變賣藏品。
曾和林說:“我不是為了賺錢而收藏,開始收藏時,也從沒想過這些東西能賺錢。我就是喜歡這些東西,愛好這一行。要是把好東西都賣了,那還算什么民俗館呢?再多的錢都會花光,藏品卻能千秋萬代。”
魚缸差點搭上父子性命
去年4月,曾和林聽說神農架的一個山頂上,住著一戶人家,院子里有口石魚缸。因為有條土路,他和兒子租了輛越野車趕了過去。
去了一看,他驚喜不已:這是一口明代魚缸,重達500多公斤,上面刻有精美圖案。以1萬多元買下后,父子倆把魚缸放在車后排座位上往回趕。屋主說有條近路可以下山,父子倆沿著所指的路走,卻迷了路。中午從山頂往下開,半夜4點多鐘還在荒無人煙的半山腰上。山路泥濘,車輪陷了進去,車底盤擦著路面往下滑,兒子開車實在撐不住了,怕打滑又不敢踩剎車,車隨時可能翻下路邊的萬丈懸崖。兒子哭著說:“爸爸,我們跳車算了,為這個破魚缸把命搭進去劃不來。”
曾和林感覺以后不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魚缸,他咬著牙說,再堅持一會兒,實在不行了再跳車。
凌晨6點,車終于滑到山下,父子倆躺在車里,好久才等來一輛路過的三輪車,問清了路,得以回家。
記者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魚缸正面雕刻著八仙祝壽圖,背面是竹林七賢,兩側是勸人苦讀的雪夜伴讀圖。“這是丹石魚缸,神農架那個山頂上并沒有這種石頭,可見是前人從山下運上去的。我們用車運都這么艱難,當年屋主是怎么運上去的呢?住在深山老林里用這樣的魚缸,當年的屋主是什么身份?”曾和林感嘆地說,每一件藏品里面,都飽含著故事。
魚缸差點搭上爺兒倆的性命,也讓曾釗知道了父親的艱辛,這3萬多件藏品,來得多么不容易。
是農民,也是半個專家
據《竹山古志》記載:“竹山為古庸國,春秋地入楚,戰國地入秦,復歸楚,后又入秦。”成語“朝秦暮楚”、“庸人自擾”均與這里有關。但讓考古學者深感遺憾和困惑的是,此前并沒有在這一帶發現一件古庸國文物。
去年9月,專家欣喜地發現,曾和林收藏的一柄青銅戰戈,竟是現今發現的第一件古庸國證物。戰戈為青銅鑄品,長18厘米。經華中科技大學張良皋教授等專家初步鑒定為庸國鼎盛時期的兵器,上面銘刻的文字經鑒定為“庸公之大元凡子羽戈”。
曾和林把民俗館分為7個展廳:木藝齋里擺滿了明清時期的椅、床、條案、板凳等紅木類家具;書香齋里滿是連環畫、毛主席語錄、康熙字典、手抄本醫書、地圖、民間皮影、印花、各個時期的結婚證;雅玩齋里有各種票證、錢幣、煙標、代表證、土地使用證;風物齋里有馬燈、石磨、風車、蓑衣、馬刀、土槍;石藝齋里有人物、動物石雕和石板畫;聚寶堂里有瓷器、鎖具、衡器、三寸金蓮鞋、尿壺、煙袋、竹山縣令牌、毛主席像章。匾牌齋里的上百塊匾牌更是包羅萬象:祝壽牌、嘉獎牌、華居(搬家)牌、招牌、神位……
在介紹這些藏品的時候,曾和林儼然一位專家。從事收藏來,他已記不清翻閱了多少秦巴地區史料記載和收藏類書籍。2001年,《收藏》雜志社舉辦一期半個月的培訓班,他自費4800元前往西安學習。
湮沒后,重生將更精彩
在官渡采訪時,鎮黨委書記龔世華送給記者3本書:一本《官渡河情歌》,兩本《官渡民間故事集》。2000年,官渡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然而,隨著下游潘口電站的開工,到2010年,官渡古鎮將永沉水底。在這種背景下,秦巴民俗館對堵河文化的收集、整理、保護,功莫大焉。
曾和林的民俗館也將在2010年和官渡一起沉入水底。他有一個目標:選一個地勢稍高的位置,再建一個面積更大、更“像樣”的民俗館。
官渡鎮非常支持他,龔世華說,2007年4月28日老曾開館的時候,鎮里就獎勵了他1萬元。這次他要重新建館,初步估計需要150萬元。鎮里已替他選好了場地,還為他爭取扶持資金10萬元,相信重建后的民俗館會越辦越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